《寶馬(原詩略)·孫毓棠》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寶馬》(文化生活1939年版)是一首歷史題材的長篇敘事詩。全詩分成十六節,共七百六十三行。長詩的情節是圍繞著寶馬展開的。寶馬紅鬃黑鬣,八尺腰身,雄姿昂首,能奔馳千里。它是西域的特產,也是大宛王毋寡最寵愛的寶物。消息傳人長安,漢武帝派使者索取,遭到拒絕,便派兵征伐。第一次出兵,在沿途遭到抵抗和饑寒交迫情況下,李廣利率領的六千鐵騎和幾萬壯士只剩幾千人敗退玉門關。第二次出兵雖然奪來寶馬,但十幾萬士兵卻因此戰死疆場。長詩通過漢武帝與大宛王之間的寶馬之爭,揭示了歷史上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以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作品結尾處,詩人頗有深意地描寫了作為戰爭間接后果的兩個神話傳說。一是傳遍了羌胡和天山南北的關于漢武帝的神話,說他是上帝的兒子,有三頭六臂,會呼風喚雨,遣神兵天降;二是大江南北和關東老百姓中流傳的關于寶馬的神話,說寶馬是天馬,會使年景風調雨順,讓老百姓過上太平好日子。這兩個神話含蓄地表現了封建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對立:這場戰爭是遵循漢武帝的個人意愿發動的,并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和榮耀;相反,老百姓卻在戰爭中失去了親人,遭受著磨難,他們祈禱和平和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歷史的真實再現和深刻反思中,詩人對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投予鮮明的批判意識,并對人民的不幸和愿望表示出強烈的同情。作品的主題,是具有人民性和積極意義的。
作為史詩,《寶馬》最大的特點表現為學術性與藝術性的內在統一。史詩是介于歷史與詩歌之間并兼有兩者特點的邊緣性樣式,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結晶。因此,忠于史料和再現歷史原貌就成為史詩創作的基礎。詩人在創作中將自己對兩漢史的學術研究成果熔鑄進作品。這不僅體現在整體故事情節框架與史實基本重合,而且在細節方面也力求真實地復原歷史。其一,詩人大量地挪用古詞,尤其是古名詞,以刻畫歷史的原物、原貌和原有的氛圍。如寫大宛王毋寡的愛物時,就羅列了一長串古代西域諸國的特產:條支的眩眼戲,身毒的大珍珠,大秦安息的美人和孔雀,于闐紫玉,烏孫雕弓,女人的沙榖與冰紈,喚作騏驥駣驪驊駵的寶馬。 又如寫漢武帝升殿儀式,“滿朝集會起玄冠,彩綬,黼黻,玉珪,貂蟬和銀珰。”這些古代國名和物名,對于現代普通讀者來說是過于專業化了,然而卻傳遞出真實的歷史信息。其二,詩人在敘事時喜好數量詞的運用,追求歷史細節的精確和真實。如大宛國是“七十幾座城池,戶口三十萬”;漢武帝第一次西伐大宛,“虎符班發了六千鐵騎,步戎編制起幾萬壯士;”第二次遠征軍“一共是十六萬八千四百多壯士,五十幾個校尉,六百多個軍侯,……將軍幕府里設了八十幾個官員,……牛馬十三萬匹。”這無疑是以歷史考證為依據的,從而奠定了史詩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的基礎。
如果說歷史真實決定著作品的認識價值,那么藝術性則賦予作品以審美的生命。在史與詩之間,史詩更傾斜于后者。在藝術表現上,《寶馬》同樣有著鮮明的品格和特征。首先,作品具有與史詩相稱的磅礴闊大的氣勢。全詩七百余行,一氣呵成。幾十行一個詩節以及長句式的運用,建構起巨大的容量和敘事規模。兩國交兵的戰爭場面,十幾萬大軍與沙漠風暴搏斗的情景,長安城和漢宮殿的繁華富麗,作品都作了充分的展示和鋪陳,給人以全景式或綜覽式的壯觀之感。尤其是排比句的運用,更渲染出恢宏的氣勢。如寫大宛王毋寡之愛,詩人連用六個“他愛”的排比句式,以刻畫他的窮奢極欲;表現漢武帝的天子威嚴,作品又集束地出現了第一座神冠、第一處富麗堂皇的國度、第一座城池、人間第一等的光榮等詞。所有這些,不僅體現出歷史的真實,而且強化了作品的敘事規模和藝術力量,并使作品滲透著壯美這一特定的審美品格。
其次,講究煉詞造句,追求語言句式的奇異化。中國古典詩詞歷來有推敲、錘煉語言的傳統,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驚人,就是詩歌語言在讀者中喚起的驚奇、驚訝、驚嘆的審美效應,它的前提是語言的奇異。因為過于通俗和熟悉的語言、意象、比喻、句式往往會使讀者的感覺疲軟和遲鈍,而語言的奇異化則會激起新鮮感和反復玩味。詩中,“向四周鄰國笑著火紅的傲岸的笑”,分別作動詞和名詞的兩個笑聯結在一起就很陌生,再用火紅形容笑也屬奇異的搭配,然而卻貼切地表現出笑者的紅光滿面和笑的熱烈程度。又如“玉門在浩淼的平沙上聳立著雄偉”,而不說“雄偉地聳立著”這通常句式,也是為了達到語出驚人的效果。
再次,拋詞法的運用。所謂“拋詞法”,就是將上一詩行末尾的語詞拋入下一詩行的句首,將詩中重要的詞的價值顯現出來,并造成連續性的節奏和內涵的多義。如“在世界的屋脊上聳立著蔥嶺的/千巒萬峰。峰頂冠著太古積留的/白雪,瀉成了澀河,滾滾的濁濤”。千巒萬峰和白雪既是上句的賓語,又是本句的主語,在詩中占據著句首的突出地位,同時讀起來給人環環相扣、無間隙停頓的旋律感。這種手法被本詩大量運用。詩人不追求押韻的和諧,并力圖打破行與行之間意蘊的分割,其目的正是為了達成連貫和一氣呵成的敘述效果,使《寶馬》在詩體形式和內容上都猶如一條壯闊的長河,奔騰向前,一瀉千里。
上一篇:《孤山聽雨·記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家鄉·饒孟侃》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