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雞啼·李瑛》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是云?是霧?是煙?
裹著蒼茫的港灣;
是煙? 是云?是霧?
壓著港灣的高山。
山上山下,一團混沌,
何時才能飛出霞光一片?
忽然間,哪里?在哪里?
一個生命在快樂的吶喊。
壓住了千波萬壑,
吐出了滿腔喜歡;
嗬,是我們哨所的雄雞,
聲聲啼破寧靜的港灣!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頸高唱;
牽一線陽光在邊境降臨,
霎時便染紅了萬里江山。
莫非是學習了戰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邁、威嚴;
因為它是戰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1960。12于大孤山
中國新詩發展到五十年代,有一種明顯的傾向,那就是著重于現實場景的描繪,有時還有一些過程的鋪排,乃至于單純的情節描寫。但是李瑛的這首《哨所雞啼》在當時,卻是富有獨創性的。這首詩,前四節可以說是一種描繪,在描繪中追求色彩的富麗,在富麗的色彩中滲透著一種熱情。最后一節則是一種情理交融的抒發。值得注意的是,李瑛的描摹常常有更強的想象性,他筆下的哨所的雞啼,已具有更多的象征性質。詩人本來是要歌頌在海防前線哨所中的戰士的,但卻沒有從戰士現實形象的描摹開始,而是以哨所晨雞的啼鳴為核心,來展開他的構思。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瑛想象的一些顯著特點:他是一個崇尚現實主義的詩人,但是他又是一個追求精致的藝術想象的詩人。在五十年代,由于歷史潮流的客觀特點,詩人們多少有點回避自我感情的直接抒發,李瑛不滿足于描繪生活場景基礎上的有限的超越,但是同時他也還沒有成熟到敢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為主要手段更公開地表白自己的內心,其結果是他把自己內心的熱情寄托到某一個客觀對象上去,使之具有象征主義的意義。這種藝術方法本是象征派和現代派的強調的為自我情感尋找“客觀對應物”的方法,不過李瑛用得更靈活而已。還值得注意的是哨所雞啼,并不帶有象征主義和現代主義的詩歌那種隨意性色彩,所賦于的意義也不像他們那樣朦朧而含混,詩人的創造就在于把這個客觀對應物,描繪得更具現實性,更像是對于生活場景的描繪,粗心的讀者幾乎看不出象征主義方法的痕跡。
除此之外,象征派和現代派還特別強調詩人的感覺的分解、轉移和重新組合,這在英語、法語中叫做“契合”,在漢語中叫做“通感”。通感,就是屬于不同范疇的感覺的貫通,在這首詩中,則表現為視覺與聽覺的貫通。本來,詩人刻意強調的是哨所雞啼的嘹亮和雄渾。在通常情況下,用欲揚先抑的辦法,大體是用聽覺的模糊反襯出聽覺的清晰。這首詩卻首先提供一幅視覺圖畫,刻意渲染視覺之朦朧迷幻,然后引出一聲雞啼,以聽覺之清晰、嘹亮,使朦朧迷幻之視覺境界變得清晰明亮,色彩鮮麗起來。這種貫通不同感覺的層次,以不同感覺層次的因果變幻構成形象的統一性,達到了聲畫俱美的藝術效果,從而歌唱了海防戰士,感染了讀者。
上一篇:《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飲恨的洼地上·公劉》讀后賞析
下一篇:《哭亡女蘇菲·高蘭》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