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注引《王弼傳》 事亦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述要] 王弼小時候就很聰明,十多歲,就愛談《老子》,通達明察,能言善辯。當時裴徽任吏部郎,王還未成年,就去拜訪。裴一見就覺得他不同凡響,十分器重,問他說:“無,實在是萬事萬物的本源,然而圣人都沒有多說,而老子對‘無’卻講個沒完,這是什么道理?”王回答說:“圣人以無為本體,‘無’是沒辦法說的,一說就變為有,所以不說‘無’。老子論道,未能完全拋棄‘有’,所以常常要解釋其不足之處。”
[事主檔案] 王弼(226—249) 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書郎,與何晏、夏侯玄等同開玄學清談風氣。認為“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萬物皆由道而生”。強調“貴無”而“賤有”,并從本末、體用、動靜、一多等關系上來論證“以無為本”。認識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從“凡有皆始于無”,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無)。用“援老入儒”方式,以新的玄學代替當時逐漸失勢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裴徽 三國魏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字文季。善言名理,有盛名。官冀州刺史。曾啟發王弼,以“援老入儒”的方式,合儒道為一。在職多薦名士為官。并能周旋于各派清談家之中。
上一篇:《老僧贈句 宋之問 駱賓王》
下一篇:《臣心如面 傅縡 陳叔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