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學以浙中為盛,余少時嘗效焉。一日,嘉定王鳳喈語休寧戴東原曰:“吾昔畏姬傳,今不畏之矣。”東原曰:“何耶?”鳳喈曰:“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夫專力則精,雜學則粗,故不足畏也。”東原以見告,余悚其言,多所舍棄,詞其一也。 ○清·姚鼐《惜抱軒集·詩后集》 事亦見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五、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述要] 姚鼐(字姬傳)年輕時,受浙中地區盛行詞學之影響,曾一度學作填詞。一天,嘉定王鳴盛(字鳳喈)對休寧戴震(字東原)說:“我過去頗畏姚鼐,現在卻不畏他了。”戴問其何故,王答道:“他喜好多能,見人家有一專長,就想自己也兼而有之。為學若用力專一則精,而雜亂俱學則必粗,所以不足讓人生畏了。”后戴將此語轉告于姚,姚聽后深為震驚,從此矢志不再作詞,而且舍棄了多種其他愛好,潛心研習古文,終于以古文“桐城派”之杰出代表而名著于世。
[事主檔案] 姚鼐(1732—1815) 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穀,室名惜抱軒,舊時或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同時又發展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作品說理、議論偏多且涉迂腐,但人物傳記與山水小品間有簡潔生動之筆。有《惜抱軒全集》。選有《古文辭類箁》、《五七言今體詩鈔》。
王鳴盛(1722—1797) 清史學家、經學家。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晚年號西沚。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光祿寺卿。以漢學的考證方法治史,撰《十七史商榷》。撰《蛾術編》,對中國古代制度、器物、文字、人物、碑刻、地理等均有考證。以漢儒為宗,研治《尚書》,撰《尚書后案》。另有《耕養齋詩文集》、《西沚居士集》。
戴震(1724—1777) 清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間修《四庫全書》,特召為纂修官,后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館五年,病死。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對經學、語言學有重要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尤精名物訓詁,從訓詁探討古書義理。在哲學上,肯定世界是“氣”的變化過程,而“氣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道”或“理”。主張“性善”,認為“天理”與“情欲”是統一的,用“理存于欲”的命題反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說教。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義疏證》、《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等,后人編有《戴氏遺書》。
上一篇:《不道寒士語 徐鉉 趙匡胤》
下一篇:《乙起著 鄭獬 曾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