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湘綺樓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百四十三卷,詩十四卷,別集三卷,清末王闿運撰。闿運見《八代詩鈔》。
王氏論詩主張模擬師古,以漢魏六朝詩為最高境界,故其詩也多模仿漢魏六朝。像《孔雀東南飛》那樣長篇敘事詩,也有擬作,名《擬焦仲卿妻》。而且擬作之風神機理,也頗近原作。它也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詩中表彰了勞動婦女在邪惡勢力面前堅貞不屈的精神,也揭露官府的黑暗和官吏的橫暴。模仿《陌上桑》的《王氏詩》也是歌頌在強大的邪惡勢力面前勇于保護自己丈夫的婦女的。詩中以極精致的筆墨描寫了這位富于自我犧牲精神的女子:“芳草緣標山,葉葉隨風舒。窈窕誰家女,行汲出山隅。素手引纖繩,輕腰約羅襦。行止自裊裊,照影為雙姝。”其風度之綽約,舉止之高雅,容貌之美麗,體態之窈窕,皆可以想見。后遇齊王對她欲施強暴,她用一死以表現對強暴的蔑視,對此詩人寫道:“別我寒泉水,盈盈照明珠。辭我雙汲瓶,瑩瑩比玉壺。當今便破碎,誰復計須臾?人生富貴易,妾愿不相逾。”可見這類模擬作品力圖在風格、音調、遣辭造句上接近古代作品,但并不是全無內容上的考慮,因此把它斥為形式主義之作,也是不妥當的。然而這類作品只是寓言性質的,并非現實生活的摹寫。
王氏也有許多取材于現實的作品,如傳誦一時的七古長篇《圓明園詞》,就是作者游覽被英法侵略者焚毀的圓明園廢墟遺址而作,詩中揭露了清統治者建筑此園的奢侈靡費和英法聯軍焚毀此園的罪惡。其他如《發祁門雜詩》二十二首、《獨行謠》三十章、《黃學正游印度還,兼言俄德形勢,感賦長句》都反映了當時重大歷史事件并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對于當時的戰亂和由戰亂導致的人民流離失所和掙扎于死亡線的情景,王詩中也有所表現:“歲月猶多難,干戈罷遠游。還持兩行淚,遙為敵人愁。薄夢侵殘夜,西風似舊秋。江湖空浩蕩,無路覓前游。”(《多難》)宦游者如此,則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曠土彌無際,蒼蒼一望中;田園民廢業,家國道終窮。”(《石牛塘途中作》)詩人預感到大清國已走到盡頭。王氏最擅長的還是山水詩,寫景兼抒情,取意渾成則學謝朓。如:“客意已在水,遙舟送清暉。殘云藉落日,隔岸明我衣。平疇上余青,暝色合眾微。煙態如悅人,藹藹還自歸。長謠鮮所歡,涉江當為誰?”(《湘上》)如果以寫景為主,客觀地、細致地再現山水面貌的作品則學謝靈運:“雙川翼一原,遐瞻帶如發。亂流尋幽徑,澄芳漾明絕。”(《過梅花渡山行作》)王詩雖能得漢魏六朝佳作之高古神采,但畢竟缺少變化和創造性,而且一味追求古人境界,故多有“雜湊摹仿”之作。
王集有光緒間長沙刻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秋蟪吟館詩鈔》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人境廬詩草》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