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
【出典】 《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列傳》:“將軍路博德,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驃騎將軍有功,為符離侯。驃騎死后,博德以衛尉為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后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又交趾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寇略嶺外六十余城,側自立為王。于是璽書拜援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
【釋義】 漢代路博德、東漢馬援曾先后拜“伏波將軍”,出征交趾。后世用作詠將領南征的典故。
【例句】 ①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沈如筠《閨怨二首》其一1164)這里以“伏波”借指遠征的將領。②伏波初樹羽,待爾靜川鱗。(劉長卿《送獨孤判官赴嶺》1507)這里是以伏波遠征借指獨孤判官赴嶺。③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張謂《杜侍御送貢物戲贈》2020)這里借馬援南征使越人自行進貢,反襯今日杜氏送貢品,戲謂杜氏任務艱難。④蓬萊殿前諸主將,才如伏波不得驕。(杜甫《自平》2325)詩憂南海之敵,故以馬援相切,謂出鎮南海之將,不得驕縱生事。⑤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杜甫《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2570)作者因南來之雨念及友人。以伏波軍喻指裴二行營,表現對裴二的關切思念之情。⑥伏波唯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李益《塞下曲》3231)這里用馬援事,表現出塞邊將為國捐軀的壯志豪情。⑦伏波簫鼓水云中,長戟如霜大旆紅。(司空曙《送人歸黔府》3328)這里以伏波將軍比擬歸南方的將軍。⑧忽訪天京兆,空傳漢伏波。(權德輿《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挽詞》3663)這里以伏波將軍馬援喻指北平王。⑨曾從伏波征絕域,磧西蕃部怯金鞍。(楊巨源《贈史開封》3728)這里謂史開封有追隨名將遠征的光輝戰績。⑩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3934)這里的“伏波故道”指馬援南征交趾時所走的道路。借以自述南行途中的感受。(11)蕃客不須愁海路,波神今伏馬將軍。(熊孺登《寄安南馬中丞》5421)這里用伏波將軍馬援比喻馬中丞,一、切其姓馬,二、切其在安南為官。有贊頌之意。(12)月上江平夜不風,伏波遺跡半成空。(裴夷直《江上見月懷古》5862)作者因江行而想起乘船南征的伏波將軍馬援。這里是抒寫懷古思緒。(13)為謝伏波筵上客,幾時金印擬西還。(羅隱《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7573)這里以“伏波”將軍馬援指湘中的軍政長官。意在稱美。因伏波將軍馬援曾擊湘地的“五溪蠻”,故借指之。
上一篇:二疏
下一篇: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