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駿圖
唐· (傳) 韓幹作
絹本重彩
此卷原有的宋代花綾前隔水上,有金書正楷“韓幹神駿圖”五字,金書與黃綾顏色相混,年代長遠,金粉脫落,細看仍可辨出它的字形,接近宋人風格。故相襲下來,都當作韓幹的神駿圖流傳至今。
這是一卷歷史故事畫,主題畫僧人、名士支遁愛馬的一個場面。絹本,工筆重彩。岸上石坡,支遁正面坐于石臺之上,向著迎面踏水而來的駿馬;駿馬上坐披發童子,手執棒狀毛刷,似從水中洗浴后奔馳歸來。支遁對坐一人,高冠博帶;旁立西域侍者,臂上立一雄鷹,增加了平靜中不平靜的氣氛。
描繪技巧極高,造形能力達到既準確又生動的境界。構圖別開生面。本來主題人物是支遁,但重點落在駿馬身上,突出的是馬不是人,也特意刻畫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馬從水面踏波浪而行,不因其肥而掩蓋它特有的骨骼,也不因其碩大奔馳起來給人以笨重的感覺;倒是踏行水面,有身輕如燕的效果。這是我國秦漢以來,對于馬的塑造藝術極富詩意的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結合無間的光輝傳統典范。
神駿圖
人、馬、樹、石和水波,先用線描,后染石綠、苦綠、花青、赭石、白粉等實色,敷設至精,毫無板滯痕跡。作者通過精密的描繪,把每個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支遁的面部表情,那么靜穆,注視神駿的騰躍;對坐的雖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卻從背面能看出他獨有的特殊性格——名士的孤傲習氣;侍者的特有表情,都從對立中求得了統一。尤其是馬上童子的刻畫,有一股天真的性靈,和他的主人有同一的嗜好似的。由于作者巧妙的布局和生動的形象刻畫,作品雖歷千年之久,仍能給我們以藝術感染而引人入勝。
這幅畫卷的作者,被宋人指認為唐代名畫家韓幹,多少有他的根據。如僧人、名士支遁和馬童的形象,眉清目秀,下頷肥而上額狹窄,口唇薄小,是中唐的時代畫風,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可以得到許多印證。西域侍者的造形,也是從壁畫那里脫化而來。名士的衣冠,一般說來,具有晉人的高冠寬衣薄袖的特點,但他筆下的人物,給人的印象卻接近于《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主人翁,而且敷色和線描也基本一致。這不是一種巧合,恰恰是受時代風格的制約所致。它不是隨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因此,宋人題箋指為韓幹,通過作品的具體分析,不能作為依據。盡管作者不一定是韓幹,而他的真實姓名又無從查考,就畫論畫,實在是五代年間流傳下來的技巧精湛的名作!它保存并發展了我國古代繪畫的優良傳統,絲毫沒有受士人畫專求筆墨趣味的干擾。無名勝于有名,通過它,可以了解古代民族繪畫的精髓。
此卷僅見明都穆《寓意編》和清內府《石渠寶笈》著錄,他書未有記載。宋、元、明、清鑒藏印章累累,其中鈐有明末陳洪綬的兩方印記,可見此卷曾經他的鑒賞或收藏,這為我們研究陳洪綬的繪畫師承關系,也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資料。
上一篇:《照夜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牧馬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