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地理沿革表》的主要內容,《歷代地理沿革表》導讀
《歷代地理沿革表》是系統研究我國歷代政區沿革的專門著作,是研究我國沿革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作者陳芳績(約1620—1667),字亮工,江蘇常熟人,自幼攻讀經史,為舉子之業,明末之后,隱居鄉里,設館授徒,潛心讀書,教學之余,博覽群書,編撰《天下郡縣輿圖》 及 《歷代地理沿革表》 等書。
《歷代地理沿革表》的編撰情況,作者在《自序》中作過簡要的說明。他說: “余自甲申 (1644)后棄舉子業,究心于天文地理之書,著《天下郡縣輿圖》,博觀二十一史,廣搜天下志乘,按其山川城郭,形勢位置,究其歷代淵源,并編 《歷代地理沿革表》47卷。……自古至今,凡添設并省,更名徙治之類,纖悉具載,綱目經緯,井然有倫,如千枝萬葉,總有一本。使聞者開卷了然,按古則知今,尋今則見古。凡說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詳注之,俾后人不執兩端之惑。其未確然者兩存之,以俟將來。……誠能匯數千百年九州六合之記載,參對詳核,即不能盡明,抑亦十得八九矣!”
《歷代地理沿革表》按古代地方三級政區,分為3類表解:一類是部表,是一級政區;一類是郡表,是二級政區;一類是縣表,是基層政區。每表均以明代以前的地區變遷為目,凡添設、合并、裁撤、更名、易地,均引證漢以下諸地理志,參考唐宋以來地理圖籍,按其山川城郭之形勢位置,探究其歷代沿革之變遷,一一詳細注于各目之下,使條理明晰,展卷可得。
部表是第1級行政區劃,以虞12州為綱。相傳虞舜分天下為12州,漢代仿虞之制,設13州刺史部。而后各代,或沿或革,多有變易。南北朝時期,州域劃小,州數增多,分全國為2百余州。隋代復并為9州,唐初置10道,后又析為15道,宋改為19路,元設10行中書省,明置13布政使司,名稱雖有改變,而體制實則相似。部表以虞時起首,依朝代順序,直到明代,凡12格。直行而下,表示名稱沿用或改變二橫格平列,表示一地的析置情況。地名下面又用小號字詳注因循或變更的原因和情況。
郡表是第2級行政區劃,以秦40郡為綱。我國自秦代置郡,漢代至南北朝均作為二級政區。唐、宋以后,或稱府、或稱軍,元代改稱為路,明代稱府,皆用以統縣。自秦代以迄明代,也設十二格。漢代的州實為一級政區,故列入部表;隋、唐的州屬于二級政區,故將其列入郡表。
縣表是第三級行政區劃表,也是我國歷代政區中比較穩定的一級。秦代雖已設縣,但由于各種原因,縣名缺乏記載。《漢書·地理志》完整地記錄了漢代全國設縣的名稱,故縣表始于西漢,終于明代,共十一格。
《歷代地理沿革表》共47卷,成書于康熙六年(1667),稿本收藏于同邑屈氏家中,沒能及時刊行。道光年間,稿本為張大鏞所得,又經黃廷鑒詳細校勘補正,始刊行問世。本書初版于道光十三年(1833),光緒年間有廣雅書局刊本,收入《廣雅書局叢書》。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重印,收入 《叢書集成初稿》。
《歷代地理沿革表》問世以后,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在此書的影響下,湖南武陵學者楊丕復(約1780—?)于嘉慶年間編撰有《歷代輿地沿革表》40卷。河南偃師學者段長基 (1780—?) 撰有 《歷代疆域表》3卷,《歷代沿革表》3卷。近人趙泉澄(1905—?)利用故宮博物院及北京大學研究所等單位保存的明清檔案等原始材料,以及大量官私地理圖籍,采用文表兼用的格式,編成了《清代地理沿革表》1冊。初稿分期刊載于《禹貢》半月刊,1941年修訂后,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后由中華書局重印。與前書結合,這樣就構成了從遠古到清代的行政區劃沿革表。
上一篇:《歷代名賢確論》的主要內容,《歷代名賢確論》導讀
下一篇:《歷代帝王宅京記》的主要內容,《歷代帝王宅京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