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白龜救人
亦題《毛寶軍人放龜》。東晉志怪小說。陶潛撰。原載《搜神后記》卷十。《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太平御覽》卷四七七及卷九三一皆錄載(文各有小異)。故事敘述:東晉咸康年間,豫州刺史毛寶守衛邾(zhū)城(今湖北黃岡西北)有一軍人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市場上,見有人在賣一只小白龜。小白龜長四五寸,潔白可愛,他就買了帶回家,放在甕中養著。七天以后,小白龜漸漸長大,有將近一尺長。那個軍人可憐它,把它帶到江邊,放在江水里,看著它游去。后來,邾城被石季龍的軍隊攻破,毛寶又放棄豫州城逃去。跳到江水里去的將士們均無生還,當時養小白龜的那個軍士,身披盔甲,手執大刀,也同眾軍士一樣跳進了江水。但他覺得好像是掉在一塊石頭上,江水還沒淹到腰部。不一會,他游到江邊,向江心一看,原來是當初放走的那只白龜,背上的甲殼已經有六七尺長了。白龜游到了東岸,伸出頭來看看他,就慢慢地游走了。作品通過毛寶的軍人“放龜而得渡”的故事,宣傳了善行善報的思想。小說置小故事于歷史事件之中。故事中提到的“東晉咸康年間”,即東晉成帝司馬衍的年號之一(公元335——342)。據《晉書·毛寶傳》載:毛寶[字碩真,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以萬人守邾城,石季龍以七萬人馬攻城,城陷,投江死的有六千人,毛寶也溺死。石季龍是十六國時后趙國君石勒的侄子,石勒死后,他自立為王。那么,作者將白龜救人之事置于這一歷史事件之中,使人們在思索小故事本身之時又馬上想起并了解到咸康年間的歷史事件,從而加大了該小說的社會容量。小故事中寓大事件,使得小說又兼史傳之性質,這也是該小說突出的特點。小說在結構上亦有獨到之處。作者先侃侃而談,寫了軍人買龜放龜的詳細經過,隨后又言及其他將士溺死的情況,誰料放龜者跳江被一物所救,方知是先前所放之龜。故事以時間為序,娓娓寫來,最后才點出“白龜救人”。交待清楚,有始有終,結構嚴謹。“白龜救人”故事,已成為一個著名典故。李翰《蒙求注》中、《事類賦注》卷二十八引作《搜神記》,作毛寶買龜,實誤。此故事《幽明錄》亦載。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白鳥與射師》簡析
下一篇:《秦漢·應劭·百里奚故妻》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