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本末
【題解】
本則選自《禮記·大學》。
《大學》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儒家經典之一。約為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宋代將它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提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的基本綱領。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2)。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注釋】
(1)明明德:使光明的德性顯揚。(2)齊:整治。(3)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導讀】
本節文字采用頂針回環的修辭方法,猶如兩個圓,首先是從圓的外圈縮小到圓的核心,然后再從圓的核心擴大到圓的外圈。這就非常清晰地闡明了學習的目的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學習的態度“正心”、“誠意”,以及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法即“格物”和“致知”的辯證關系。
上一篇:不聞不若聞之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博學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