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大碗島的星期日》
這是畫家修拉最偉大的作品,也被稱之為現(xiàn)代藝術的重要事件之一。畫家曾為這幅紀念碑式的作品花了兩年時間,并且至少準備了20張畫稿和40張彩色草圖,從單個人物的習作到用油彩繪制的眾多人物安排得最后構圖,對畫中的細枝末節(jié)和各種色彩關系,以及繪畫空間的多方面問題都做了分析。在這幅作品中,畫家試圖把文藝復興的古典結構和印象主義的色彩試驗結合起來,把最新的繪畫空間概念,傳統(tǒng)的幻覺透視空間,以及在色彩和光線的知覺方面的最新科學發(fā)現(xiàn)結合起來。畫家在對光學現(xiàn)象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用小筆觸來完成他的畫面。而且通常是用互補色——紅和綠、黃和紫、橙和藍再加白色的小筆觸,他以細膩的技法,煞費苦心地造成復雜的瑪賽克效果,畫面閃爍著光輝的深度感,給色彩的感受又增添了一個量度(dimension)。修拉這種有秩序的幾何結構,而這種結構,則非常接近20世紀的純抽象藝術。
《大碗島的星期日》,取材于當時巴黎人沿塞納河岸休息的簡單情景。散布在畫面各部份中的人物,都按遠近透視作了安排,非常強裂地把他們吸引到這個境地中來。并且經過多次的準備性試驗,畫家使人物模過畫面,并以數(shù)學計算似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復,以構成它的獨特的畫面。畫面上有大塊對比強烈的明暗部份,每一部分都是由無數(shù)的并列的互補色小筆觸色點組成,色彩過渡自然,極符合人們的視覺規(guī)律,使我們的眼睛從前景自然地轉向覺得很美的背景。在這幅畫里,比深度和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那種神奇的空氣感,并顯現(xiàn)了詩一般的總體效果。這是一幅令人著迷的杰作。整幅作品的透視深度的幻覺,幾乎是一個絕無僅有的試驗,甚至用色、光和影組成的寬闊風景畫面,封閉和弄平了繪畫空間。從作品的整體來看,其色彩體系的基礎是印象主義的直覺認識,即認為自然界中一切都有色彩,并不都是中性的灰調子,《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則大膽地把原色并置在畫布上,由于色彩混合的閃灼和振蕩,在眼睛的視網膜上便產生色彩原色的融合與統(tǒng)一。靠近畫面,直接看到的就是一種色彩筆觸的排列,漸漸遠離開畫面,才能察覺到收入焦距內的景象所具有的各個要素。畫中的人物很象弗蘭西斯加一幅壁畫中的人物,具有隔絕與神秘莫測的特點,在所有這些寧靜的、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與場景之中,體現(xiàn)著詩一般的效果,它深深打動著觀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不僅預示了蒙德里安的抽象、契里柯與馬格里特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怪誕,還因為在精神上和20世紀的現(xiàn)代藝術最為接近。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作者高更。這是高更一生中所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畫,畫于1897年。高更自己認為,這幅畫的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他把有生之年的全部精力都投入這幅作品之中,把在種種可怕環(huán)境中所體驗過的悲傷之情,再現(xiàn)在畫布上。如同畫的標題一樣,這幅作品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畫面中表現(xiàn)了高更靜坐在農舍旁邊獨自凝思時呈現(xiàn)的那種幻想情景,表現(xiàn)他自己同整個大自然的交融和他“無法理解我們的來去之謎”的苦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高更把抽象的、象征性的以及人類智慧尚未涉及的帶有幻想性和神秘色彩的東西,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高更這件作品的絕妙之處。這幅作品畫在布滿疙瘩的粗糙麻布上畫的。畫面的右下方是一個睡著的幼兒和三個坐著的女人,兩個穿紫紅色長衣服的人在互相談論著她們的善惡是非。那個不顧透視規(guī)律而被故意畫大了的人,坐在那里把手臀舉起來,似乎驚訝地注視著那兩個敢于考慮自己命運的人; 畫面中央的人在摘果子,一個孩子身旁有兩只小貓和一只黑山羊; 那個偶象神秘地、有節(jié)奏地舉起兩臂,似乎在指出遠處的海岸。坐著的人側著耳朵傾聽偶象的話; 最后的老婆婆承受著她的命運,象是擺脫了自己所思慮的事,她被安排在這一傳奇性作品的結尾。她腳邊有一只奇異的鳥,腳下抓著一條蜥蜴,表示語言的空虛。這一切都發(fā)生在森林樹蔭處的小河邊,背景是大海及鄰島上的高山。整幅作品色調是有變化的,但風景自始至終都是藍和翠綠色的,所有裸體人物都帶著大膽的橙黃色而浮現(xiàn)于畫面。這幅作品是高更綜合他在塔希堤島感受到的原始而純樸的人生觀而創(chuàng)作的,是一幅文學性和思想性很強的不朽之作。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印度之歌》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怪物的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