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羅默爾
法國電影導演。原名莫里斯·斯契雷。生于法國南部的南錫城。他原是一位電影評論家和大學文學教師,早年曾為好幾家專業雜志如《藝術》、《當代》、《電影雜志》撰寫評論文章。50年代,他寫作了分別論述羅西里尼、霍克斯、雷諾阿、溝口健二、希樞柯克等電影大師的論文,并以《論茂淄影片〈浮士德〉的空間組織》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57年,他繼巴贊之后任《電影手冊》雜志的主編達7年之久。新浪潮到來之前,他自1950年起就開始拍攝短片,到1958年共拍了6部。他于1959年拍攝的《獅子的信號》獲得成功,為新浪潮的產生作出了貢獻。
羅默爾的創作豐富多彩,他拍攝電影,也制作電視節目,既拍長片,也不放過短片。同時,作為大學教授他又致力于電影教育活動。1964—1969年,他為法國電視臺主持《現代電影者》專題節目,并親自制作了《卡爾·德萊葉傳》、《路易·盧米埃爾》等,還為其他專題制作了近20部電視片,如 《雨果和他的 〈沉思集〉》、《馬拉美》等。他的電影短片有 《納第加在巴黎》(1964)、《蒙弗貢的農婦》(1968) 等。他于1963年還參加了影片 《六位導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攝,導演了此片的第四個插曲《星形廣場》。
除了電視片和短片外,羅默爾的影片主要包括在如下兩個系列中:“道德故事”集和“喜劇與格言”集。“道德故事”自1962年到1972年共完成六集: 《蒙梭的女面包師》 (1962)、《蘇珊的職業》 (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家的一夜》(1969)、《克萊爾的膝蓋》(1970) 和 《午后的愛情》(1972)。導演在談到這些影片的總體構思時曾說,“道德故事”的概念是:“故事不是在探討人們做什么,而是探討他們在做事情時腦子里想什么。與其說是行動的電影,毋寧說是思想的電影。”因此,“道德故事”集的影片故事情節一般都比較簡單: 男子甲鐘情于女子乙,爾后認識了女子丙,但最終并未與丙交好,而是又回到了乙的身邊。比如在《女收藏家》中,年輕的藝術商阿德里安想一個人獨自享受游手好閑的日子,可是少女海迪的出現使他未能如愿,因為少女迷住了他,最后他回到倫敦,找到了原來的女友。在完成該系列片之后,羅默爾拍攝了根據18世紀德國小說家亨利希·馮·克萊斯特的中篇小說改編的《0地的侯爵夫人》 (1976),為了更好地再現故事發生的時代氣氛,導演從浪漫派繪畫中借鑒了不少藝術表現手法。另外,他還拍攝了一些電視片和其他一些影片。自1980年開始,羅默爾以“喜劇與格言”為總題拍攝了一系列影片,至1984年已完成四集: 《飛行員的妻子》 (1981)、《美滿婚姻》 (1982)、《海灘上的波利娜》 (1983)、《盈月之夜》(1984)。在這些影片中,每一部開頭都告訴觀眾一句格言,如《飛行員的妻子》的格言是: 人不會無所思。
羅默爾的影片風格樸實無華,不追求強烈的視覺效果,而是力圖啟發觀眾的思考,重點放在表現人物的心理反應上。影片的故事常發生在優美的環境中,乃至帶有幾分凄涼,與人物的心理形成對比。這在《獅子的信號》中已有所顯露,影片中夏日巴黎的荒涼景色,映襯著在這里淪為流浪漢的美國小提琴家的處境和心理。《女收藏家》的故事發生在夏天法國南部藍色海岸邊的一座別墅里,《盈月之夜》的情節則在冰雪覆蓋的巴黎郊外展開。羅默爾影片既幽默又嚴肅,大多探討了諸如忠誠、倫理、社會價值這樣一些道德問題。影片中的主人公在追求他(她) 們的行動自由時,常遇到同基督教道德之間的矛盾。他的大多數影片都表現了小資產階級的這類道德情感,并根據“傳統的道德觀念”去探討這些問題。因而他的影片深得知識階層的喜愛,加上他又是文學家和教授,通常由自己編劇,影片十分耐人尋味,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影片是屬于知識分子的“精華電影”。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馬勒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德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