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梅耶荷德
俄國、蘇聯導演。開始當演員,于1898年加入“莫斯科藝術劇院”,在契訶夫的 《海鷗》 中演過特林波列夫的角色。1902年他離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己創建“新劇劇社”,到俄羅斯各省進行巡回演出。他導演過許多流派的劇作,如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寫實主義保留劇目,梅特林克、霍夫特曼等劇作家的新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劇作等。經過大量的實踐,梅耶荷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與寫實主義相對的演出原則。他認為演出的總體創作比寫實主義者對孤立細節的重視更為重要。1905年,他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邀請負責莫斯科藝術劇院新組建的演出實驗室。在此他排演了梅特林克的 《提達吉爾之死》,排演證明他的觀念與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實踐和原則迥然不同。這部劇作未能上演,實驗室關閉,梅耶荷德再次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決裂。1906—1907年梅耶荷德應邀到薇拉·克米莎耶夫斯卡婭的劇院任導演,進行了一些象征主義的和風格化方法的實驗,導演作品有易卜生的《海達·高布樂》、梅特林克的 《貝里阿斯和梅麗珊德》、魏德開的《春曉》等。他的抽象化方法和對演員創造性作用的過分貶低最終導致他與演員們的對立,導致他與克米莎耶夫斯卡婭的決裂。1908年他擔任彼得格勒兩家“帝國劇院”的導演,演出了挪威劇作家哈姆薩和卡爾德倫、莫里哀等的劇作。1915年他導演了一部根據王爾德的小說 《道林·格雷的畫像》改編的俄國電影。十月革命前夕,梅耶荷德積極為革命服務,并于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他要求在劇院實行政治和藝術革命,把革命的政治和藝術結合起來。1920年他被任命為人民教育委員部戲劇處的負責人。他主張迅速把現存的革命前的劇院革命化,因而與蘇聯政府的政策并不完全一致。1919年他與馬雅可夫斯基合作導演了馬雅可夫斯基的劇作 《神秘歌劇》。1923年在莫斯科創建“梅耶荷德劇院”,上演了果戈里的《欽差大臣》 (1926)、馬雅可夫斯基的 《臭蟲》 (1929)和 《澡堂》(1930)等。1937年他的劇院被關閉,原因是他的“形式主義”觀念不符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1939年梅耶荷德由于發表呼吁藝術自由的演講而被捕,在與外界的隔絕中死去。
梅耶荷德在一生的導演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獨特的導演藝術原則。他極端重視和強調導演在演出中的主導作用,導演不僅可以重寫、增刪劇本,而且要求包括演員在內的各種劇場要素符合自己的總體觀念。因此,在他的劇院里,導演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劇作家、演員和舞美設計應該是盡職盡責的臣民。梅耶荷德創立了一套嚴格的演員訓練制度。他要求演員必須能夠從整體上控制身體動作,要具備機械般的反應效率和芭蕾舞演員、雜技演員的演技,這就是著名的“生物機械學”原理。他十分重視演出的戲劇性原則,力圖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強化戲劇效果,激發觀眾的理性思考,因此,他的理論也被稱為“戲劇性主義”。在舞臺布景方面,他要求把不同空間的各種劇場要素有機地結構在一起,以供演員充分有效地表演。這種布景手法被稱為“構成主義”。梅耶荷德是20世紀最杰出的戲劇藝術家之一,他的理論和實踐對現代戲劇(如布萊希特的“史詩劇”)的影響是深遠的。
上一篇:西方文學·辛普森
下一篇:西方文學·超現實主義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