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托馬斯·曼
德國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生于德國北部呂貝克城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谷物商人。后任參議、副市長,嚴肅、理智。因有葡萄牙血統,熱情、愛好藝術。父去世后,全家遷居慕尼黑,他在一家保險公司當過見習生,后又入高等學校學習文藝,想成為一名記者。他曾數次到意大利旅游。1898年在慕尼黑任諷刺雜志《西木卜利齊西木斯》的編輯。小說集 《矮個兒弗里特曼先生》的出版,使他登上文壇。《布登勃洛克一家》 (1901) 使他一舉成名。這是一部描寫資產階級家庭從繁榮走向沒落過程的史詩式作品。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但是托馬斯·曼在采用傳統的文學手法時,又注入了新的諷刺藝術。《托尼奧·克勒格爾》和 《特里斯坦》 (1903) 描寫市民與藝術家的對立,展示前者的麻木和后者的墮落,具有叔本華哲學思想、瓦格納創作思想的影響。
1905年,托馬斯·曼與一個銀行家和學者的女兒結婚。1909年《王爺殿下》寫貴族與美國富翁女兒攀親,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崩潰。《死于威尼斯》 (1912)側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藝術觀,《魔山》 (1924) 是托馬斯·曼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主人公卡斯托普是個大學畢業生,住在一個療養院里,這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社會各種思潮和人物的縮影,各種思想: 人道主義,禁欲主義,享樂主義,精神分析等都影響著主人公,但是卡斯托普最后“為了善和愛不應讓死亡統治自己”,擺脫了死亡的思想,離開療養院,企圖有所作為,卻被帝國主義戰爭所利用,成為炮灰。一戰開始后,他發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 (1915),從衛護德國精神文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為德國辯護。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日益猖獗。托馬斯·曼以民主,人道主義反對法西斯,被迫流亡國外?!恶R里奧和魔術師》 (1930) 和《約瑟和他的弟兄們》 四部曲,矛頭指向法西斯。
1939年《洛蒂在魏瑪》 寫歌德與夏洛蒂的相會。以“意識流”手法寫歌德的內心活動,再現時代、偉大詩人的性格和卓越思想。最后一章寫夏洛蒂在幻覺中與歌德在馬車中對話,現實與夢境交錯描寫。寫作技巧有創新。
《浮士德博士》(1947) 既是一部描寫德國走向法西斯、戰爭、毀滅的歷史悲劇的時代小說,又是藝術家悲劇的藝術家小說。音樂家萊弗金不滿于當代音樂的因循守舊,便與魔鬼簽約,把靈魂交給魔鬼,由魔鬼提供創作靈感,條件是喪失對人類的愛。萊弗金雖然創作了不同凡俗的音樂,卻沒有愛,十分孤獨,就在他醒悟時,已成為癡呆。萊弗金的故事取材于尼采的實事,與魔鬼的對話取材于《卡拉馬佐天兄弟》,一些插曲則直接取材于民間故事 《浮士德博士》,作者甚至用蒙太奇手法,把這些構成一個整體?!妒茯_的女人》是一部對女人的情欲進行心理分析的作品。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白——回憶錄第一部》藝術家為其所受痛苦而向生活報復。幽默諷刺藝術較高。
托馬斯曾受過各種文學流派的影響,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都留有痕跡,特別是他研究過叔本華、尼采、瓦格納的思想。他既是現實主義的大師,又不乏現代派文學的特點。他獲得各種文學獎,最著名的是諾貝爾文學獎、歌德獎金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杜拉
下一篇:西方文學·辛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