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杜拉
法國小說家、劇作家,1914年4月14日出生于越南西貢附近,父母當時在法屬印度支那任教。青年時代在東方的經歷給她的敏感和許多作品留下了深刻印跡。18歲時她到法國學法律和政治學。她對社會壓迫和不平等強烈反感,因而加人了共產黨。在其文學生涯中有三個比較明顯的時期。第一時期一直到1953年,包括不太一致的四部小說: 《不謹慎的人》(1942) 、《安靜的生活》(1944)、《太平洋岸邊的一道堤壩》 (1950)、《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這些作品都顯示出杜拉式性格的主要方面。生活中的細微變化,人們整天圍著轉的瑣事、對某件事不斷期待的感覺成為這些作品的主題和材料?!端醽喌男●R群》 (1953)為第二個時期的創作作了準備。她拋棄了早期創作中敘述技巧和風格的流暢,達到了一種更簡潔樸實的地步,并采用雙線結構,每條線索都圍繞主題組織。從她的第6部作品 《街心花園》(1955) 起,她開始成為“新小說”派的一員,因為她的作品向傳統的小說概念挑戰,抹去了小說的情節,力求用一種非常平淡的風格,更客觀、更直接地去發掘人物心理上的變化。不同于大多數新小說派作家的是,她的小說對抽象的理論不感興趣,而且人類的溫情、愛的意念永遠使其作品保持主題上的一致?!肚俾暼缭V》 (1958) 非常完美地把主要人物的想象聯接起來?!稄V島之戀》 (1960) 是她為電影導演阿蘭雷納寫的劇本使她聞名全球?!陡鳖I事》 (1966) 是她技巧上最出色的作品,主題仍是愛情與痛苦,成功地毫無傷感地揭示出人類命運的神秘方面。1968年5月的學生暴動給她很大影響,她自動地拋棄了第二個時期形成的所有美學風格技巧,認為“毀滅是事物新生之前所必需的”。第三個時期她熱衷于把小說改編成戲劇,或把戲劇改編成電影劇本,這把她引向了錯綜復雜的、模棱兩可的文學主題。她轉向電影創作之前的最后一部小說《情人》 (1971) 已沒有了故事情節,任何事情都不確實,重復的字詞、想象、手勢、作為音樂的環境的功能創造了一個只引向主觀敘說的壓抑的氛圍。她后期的作品都與前期作品呼應,給人一種在有限的主題上變化、繼續的印象,形成一個聯系與共鳴的網絡。
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她自己的風格已在所寫的《廣島之戀》和 《長別離》中基本體現: 柏格森的時間觀 (心理時間),過去的意義 (這兩點與雷乃一致),緩慢的節奏 (主要由人物動作和劇情造成),平直的敘述 (畫外音等。這是過去的意義的直接體現),女人的中心地位,等等。在此后她自己執導的影片中,這些特征被進一步加強,可以說在敘述的乎緩節奏上至今仍沒有人超過她,但不同于另一些實驗電影的是,雖然慢,杜拉仍在敘述。在她后期的 《卡車》、《印度之歌》等影片中,人物的動作幾乎像是用高速攝影拍下來的,場面調度和剪輯幾乎被摒棄,環境徹底喪失,有時甚至很難了解她敘述著什么,雖然有著大段獨白。鏡頭長得令很多人難以忍受,影片也使大多數普通層次的觀眾昏昏欲睡,即使在西方也如此。但杜拉——一位被認為非常古怪,難于接近的婦人——保持了她在小說中的作風,并擁有一批絕對忠實的四方女性高知識分子的喜愛,并與葛利葉一樣在大學的研究工作中很有市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若干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東南亞和南亞。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那里度過的。
上一篇:西方文學·略薩
下一篇:西方文學·托馬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