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舞蹈·圖德
—譯安東尼·多德或安東尼·丘多爾。出生于英國倫敦的工人住宅區,家人愛好音樂,他從小受此熏陶,想當一名指揮家。1925年安娜·芭芙洛娃在英國考文特·加登皇家歌劇院演出,圖德觀后即刻迷上了舞蹈,然后四處尋師學藝。1928年結識并受聘于蘭伯特夫人,做秘書工作。1931年圖德為蘭伯特夫人初次提出設計芭蕾的構思:《第十二夜》。二戰前,圖德離開蘭伯特組織了一個自己的劇團:倫敦芭蕾舞團,他為此創作了幾部芭蕾作品,其中包括他的關于俄國、法國和意大利的三個女芭蕾舞蹈家的有趣的諷刺芭蕾《節慶演出》。1939年圖德移居美國,成為美國芭蕾劇院的編導之一。1972年他退出編導行列。
安東尼·圖德是“心理芭蕾”的締造者,經過他幾十年的辛勤努力,芭蕾的心理學派終于形成了,圖德本人則被人們譽為“心理學派舞蹈設計家”的稱號。他極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他把心理學成功地運用在舞蹈設計中,在古典傳統基礎上衍化出新的舞步、姿勢和節奏,以這種方法創造出一種以戲劇形式表現連續不斷的動作的風格,使舞蹈成份和戲劇情節的界限隱沒。同時,他的作品強調激情和文學性,運用啞劇化了的舞姿,而這種舞姿又是故意違反傳統的動作程式,形成一種新的風格動作。當諾拉·凱伊第一次跳圖德的舞劇《火柱》中海格一角時,她采用的“阿拉貝斯克”(Arabesque,芭蕾中的舞姿)卻不同于18世紀30年代瑪麗·塔里奧尼所做的“阿拉貝斯克”。塔里奧尼單足而立,一腿后伸的迎風而立的舞姿,表現出飄逸、灑脫的仙女形象,而凱伊的舞姿卻表現出一個痛苦、疲憊的女人的憂怨情狀,這兩種舞姿都是芭蕾風格化的動作,但圖德的舞姿卻更富于創造性。這種編舞手法而產生的芭蕾舞姿的變體,在圖德的“心理芭蕾”中比比皆是。圖德一生創作很精細,其中多部成為現代芭蕾中的經典性作品,1931年開始嘗試創作,1935年創作《青春女神下凡》,初露編導才華。1936年根據尚松的音樂編排《紫丁香花園》,次年按照馬萊的組歌而編《陰郁的挽歌》,前者是一部精細的作品,它使人想起月夜花園中的四個年輕人感覺到的一些情緒; 后者描寫一個漁村中一群致哀的人。在后一部作品中,我們已可以看到圖德個人風格的雛型。1943年圖德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這部作品中,圖德展露了自己表現愛情糾葛的精湛技藝。1945年根據舒曼的音樂創作《逆潛流》,從此,人們開始稱他為心理描寫大師。1946年創作《火柱》,1963年為瑞典皇家芭蕾舞團創作《喇叭的回聲》,1967年該作品正式列入美國芭蕾劇院的保留劇目。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魏德曼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坎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