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邦德
英國劇作家。他出生于倫敦北部一個工人家庭,15歲時離開學校。邦德對學校培養奴性和服從的教育深為不滿,學校留給他的唯一美好回憶是由學校組織的《麥克白斯》的演出觀摩。離開學校后,邦德到過許多工廠,服過兩年兵役,到22歲時開始劇本寫作。他的第一個劇本《教皇的婚禮》于1962年12月第一次上演,以后連續上演了許多劇作,主要包括 《得救》(1965)、《清晨》 (1968)、《通向北極的狹路》 (1968)、《李爾》 (1971)、《海》 (1973)、《賭博游戲》 (1973)、《包袱》(1978) 等。
邦德熱衷于寫暴力,暴力始終是邦德戲劇創作的核心和劇作興趣的中心,他的多數劇作幾乎都有赤裸裸的暴力描寫; 在創作過程中,邦德從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暴力進行了研究,發展了一套系統的暴力理論。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暴力社會中,暴力形成并困擾著我們的社會,暴力問題是一個毀滅性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停止施行暴力,我們就毫無前途; 那些不讓作家寫暴力的人就是不讓他們寫我們和我們的時代,不寫暴力會是不道德的。因此,他聲言自己寫暴力就如同奧斯丁寫風俗一樣自然。在藝術上,邦德十分重視戲劇對讀者和觀眾的影響作用,他曾一再指出,戲劇是對社會作出判斷并且有助于改變它的一種方式; 藝術必須對世界作出解釋,而不僅僅是反映它; 新劇的形式將是史詩性的,史詩劇必須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因此,邦德在劇中不僅集中敘述事件,而且對事件加以分析,把分析戲劇化,同時提出嚴肅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激發讀者和觀眾起來改變產生暴力的社會。在這方面,邦德的創作顯然受到布萊希特史詩劇的影響。
《李爾》是根據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改編的。在這部劇作中,邦德雖然還沒有全面系統地闡發他的暴力思想,但作為邦德創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仍然體現了邦德暴力思想和劇作藝術的一些主要特點。邦德有意擴大了莎劇中的暴力因素,并使之具有強烈的社會和政治色彩。暴君李爾被非個性化為現代軍事集權主義的代表。經過殘酷的精神和肉體磨煉之后,李爾幡然悔悟,用實際行動鏟除自己曾親手培殖過的暴力。李爾的兩個女兒鮑迪絲和弗特奈爾也是暴力施虐狂的化身。考狄利婭 (她不是李爾的女兒,而是一個掘墓人男孩的妻子) 象征“斯大林主義”,是道德化暴力的代表。劇中充滿了暴力和流血事件: 李爾被用現代科學方法挖去雙眼,考狄利婭被士兵強奸,等等。顯然,邦德把莎士比亞的哲理悲劇現代化為一部描寫暴力的社會政治劇,在藝術上,這部戲劇具有荒誕派和史詩劇的特點; 邦德把兩種戲劇手法融為一體,從而使《李爾》具有自己的獨立的藝術價值。
上一篇:西方文學·克洛岱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