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克洛岱爾
法國詩人、戲劇家、評論家。生于拉辛和拉封丹的故鄉、埃納省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學讀書,成就優異。他在少年時代讀了韓波的 《燈彩集》和 《地獄里的一季》感受到超自然的存在。以后他常提起韓波對他的影響。1886年,在巴黎圣母院的圣歌晚禱時聽到圣母贊歌,使他深受震動,感到自己受到了上帝的召喚,決心以歌頌天主教信仰為自己終生的神圣事業。同年12月,他皈依天主教。并在這一年寫下了 《沉睡的女人》一詩。他在1912年發表的 《我的皈依》中表示,這種對宗教的皈依,決定了他以后的命運,并支配了他的所有作品。他的第一部有重要意義的作品是《金首級》(1889)。在這部強烈的戲劇抒情詩中,莎士比亞、帕斯卡爾和圣經結合在一起了。詩歌以大節奏的圣經體長短句寫成 (作者稱為“長短格”) 這是克洛岱爾獨創的形式,后來,他的絕大部分詩歌都采用了這種格律。1893年,克洛岱爾成功地通過了外交部的考試,被任命為駐紐約代理領事,以后成為職業外交家,曾任駐中國福州的領事和歐洲、美洲一些國家的大使。但他始終不懈地堅持創作,用詩歌,主要是以詩劇抒發自己的宗教熱情。他的文學活動從寫詩開始,以后轉入戲劇創作,但這些劇作多是充滿詩意的抒情劇,并不反映現實生活,他的詩歌代表作有《敬獻給新世紀的五首大頌歌》(1910) 、《地下的彌撒》(1919)、《三十年代戰爭期間的詩和歌詞》 (1945)。戲劇代表作有: 《城市》 (1890)、《少女維奧萊娜》 (1892)、《人質》(1910)、《給圣母的受胎告知》(1912)、《分享中午》 (1906)、《緞鞋》(1919—1929)。克洛岱爾與瓦萊里一起被公認作19世紀末葉象征主義詩歌的后繼者。他的詩和戲劇多取材于《圣經》。作品充滿熾烈的宗教熱情和幻想。主題思想主要是世俗的情欲和罪惡與上帝的“神恩”之間的矛盾,官能享受的魔障與“神靈的召喚”之間的沖突,實質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的詩歌風格近于韓波,表達方式激情奔放,大刀闊斧。藝術形式富有獨創性。他自始至終寫自由詩,詩句近似分行的散文,加之強有力的節奏,使人讀后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20世紀法國抒情詩人中,受克洛岱爾影響最明顯的主要是貝璣、茹弗、埃馬努埃爾等。除了詩和戲劇作品外,克洛岱爾還寫了許多關于文學、社會學和宗教的論著。《對法國詩的看法和意見》 (1925) 對法國詩韻格律的革新頗有影響。他在中國任職期間 (1894—1899),曾寫成詩集 《認識東方》(1900)。他學過漢語,曾翻譯和改寫過一些中國詩。1946年,克洛岱爾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上一篇:西方文學·莫拉維亞
下一篇:西方文學·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