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阿爾比
美國劇作家。生于華盛頓,棄兒,由阿爾比夫婦在其出生后兩周將其收養。在中學時開始寫詩和小說。1946年入三一學院學習,一年后離校。1950年離家去紐約打工,當過商品推銷員,旅館服務員,電報公司雜差等。在詩人W·H·奧頓的勸告下放棄寫詩,在劇作家桑頓·華爾德鼓勵下集中心思寫劇本。1958年寫出第一部成熟的劇作《動物園的故事》,1959年在柏林首演,1960年1月在外百老匯與貝克特的《克拉普最后的錄音》在同一場演出。此劇是獨幕劇,寫兩個毫無共同之處的陌生人在公園的長椅上相遇,發現他們之間幾乎無法交流溝通。上演后獲得成功,阿爾比頓時被視為有才華的劇作家。此后阿爾比陸續有新作問世。《貝西 · 史密斯之死》(1960) 的背景是一件真人真事: 1937年著名黑人女歌手遇車禍,因白人醫院不接受而不幸死去。但此劇主要寫一個內心充滿矛盾而又無處發泄的白人女護士的絕望情緒。《沙箱》(1960) 和《美國之夢》則寫家庭中的絕望情緒。兩劇寫的是同一個令人厭煩的家庭,帶有一定的自傳性,對美國普通生活作了尖銳諷刺,將喜劇、絕望和無意義熔于一爐,其對白使人相起尤奈斯庫的對白。三幕劇《誰害怕佛吉尼亞·伍爾芙?》 (1962)是阿爾比的代表作,獲當年戲劇批評界獎,此劇寫美國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生活,歷史學副教授喬治和瑪薩都是失意者,害怕現實世界,寧愿在幻想中過自欺的生活。三幕劇 《小愛麗思》(1964) 是阿爾比作品的一個新轉折,但未獲成功。此劇的基本比喻是一個大城堡里放著它的模型小城堡,像謎一樣。分不清哪個是模仿品,哪個是真正的城堡。《脆弱的平衡》 (1966) 鞏固了作者的聲譽,獲普利策獎。此劇寫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被兩位好友的突然訪問打亂了,力圖說明安全與災難、正常與瘋狂、白日與黑夜、鄰居與陌生人之間的平衡只是脆弱的平衡。《海景》(1975) 是對人類進化的否定。劇中一對中年夫婦在海邊度假,遇見一對從海里爬上來的人形蜥蜴,中年夫婦想幫助蜥蜴變成人,但蜥蜴拒絕留在人類社會,寧愿留著尾巴回到海中去。阿爾比的其他劇作還有《傷心咖啡館之歌》 (1963),《瑪爾科姆》( 1966) ,《花園里的一切》(1967),《匣子》 (1967),《毛澤東主席的語錄》 (1968),《一切都完了》 (1971),《算計》(1977) 等。
阿爾比善于描寫獨特事件,在創造尖刻的獨特的對白上尤見功力,并喜用象征、暗喻、夸張的手法來表現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定的背棄和否定,以及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懷疑和否定。
上一篇:西方文學·波伏瓦
下一篇:西方文學·阿斯圖里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