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杜布菲
法國畫家。1918年在朱利安學院經過短期學習后轉而對文學、音樂、哲學和語言發生興趣。1924年甚至完全放棄繪畫。一直到1942年,他才真正成為一名專業畫家。1944年,43歲的杜布菲在法國瑞納·德洛林畫廊首次舉行了個人畫展。他早年對精神病患者和業余藝術家的作品深感興趣,甚至成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生藝術社”(Compagnie dc I′art brut)——以提倡這種類型的藝術。他自己創造出生藝術(Art Brut) 一詞,指這些作品自發的、無意識的及反藝術的特征。他自己的作品也體現出許多這類特征。杜布菲的人物畫受到兒童畫 (及克利) 的直接影響,如《貴婦的身軀》、《大胡子》。杜布菲成功地探索了在墻壁上涂鴉的變化,那亂涂的、支離破碎的表面,是由顏料、紙張和沙子結合而成的。他用各種方法使畫面帶上一種可以觸知、強有力的真實。這種作為自然物體的繪畫真實,在獲得他所尋求的神秘、原始效果方面,是最為重要的。1956年后,他發展了一種新技巧。他從上彩的畫布上割下小塊的星形、圓形和菱形,然后將它們粘在一起——做出鋸齒狀的圓案。他毫無拘束地處理他的材料,使他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在繪畫上興起一個全新的觀念,塔皮耶稱之為“另藝術” (art autrc)。這個實驗性的探索使杜布菲成為戰后最具震撼力的藝術家之一。1962—1966年間,被杜布菲自稱為“我的作品的第23時期”,他還給它創造了一個名字——“時間放大鏡” (L′Hour-loupe)。這些作品在他風格的發展中,是最根本的出發點之一,年代上也是持續最久的。杜布菲從有些人打電話時,用紅圓珠筆心不在焉地亂寫亂涂中獲得了靈感,便于1962年7月創作了一本帶有課文的線描小書。這些線描,是無意識又自我克制的線描,具有自由形式和抽象的形狀,象變形蟲一樣流動著,變化著,充滿了對生動有機體的暗示,甚至有時在暗示人物。如: 《虛假的美德》,《南克·斯坦斯》。70年代以后,杜布菲在此樣式上繼續搞幻想的人物造型,但人物一般更大,而且特別明,與此同時,他開始把那些人物翻做成雕塑。他還不時轉向討人喜愛的、孩子般天真的線描,如《有兩個顯赫人物的場所》。杜布菲以其天才的創造成為二次大戰后最偉大的畫家。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波洛克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漢弗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