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溉堂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八卷,詩二十一卷,清孫枝蔚撰。枝蔚(1620~1687)字豹人,號溉堂,三原(今屬陜西)人。世為大賈,嘗起兵對抗李自成軍,兵敗逃往并定居揚州,從此折節(jié)讀書,致力于詩學,以詩名世。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因年老不能應試,賜內(nèi)閣中書。
孫氏處于易代之際,屢遭艱險,入清后又極貧困,如王澤弘《序》中所言其“窮老無歸,以謀生不暇,日奔走于燕趙魯魏吳越楚豫之郊,其所閱歷山川險阻、風土變異及交友世情、向背厚薄之故,皆一一發(fā)之于詩,以鳴不平而舒怫郁”。
孫氏詩中涉及了作者所經(jīng)歷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憶昔》《與客二十余人夜發(fā)三原赴張果崖》等寫作者在陜西率領二十余家鄉(xiāng)子弟與李自成軍作戰(zhàn)情景,反映了當時關中久戰(zhàn)不息,城鄉(xiāng)蕭條:“入山無所食,陰雨何綿綿。打糧五十里,近田皆石田。此地久用兵,人家遭播遷。望遠神益?zhèn)挆l絕炊煙。”(其三)《村居雜感》《甲申述懷》《甲申春日記事》《村夕》等都描寫作者生活在社會動亂日益嚴重和明政府日益衰亡的感受,反映了內(nèi)亂的根源:貪官污吏橫行不法、對百姓的剝削不斷加重,百姓一貧至骨,到了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地步,社會動亂就不可避免。朝內(nèi)官吏熱衷于門戶之爭,地方官熱衷于發(fā)財腐敗,這些必然使得明朝的統(tǒng)治能力急劇下降,明王朝的覆亡不可避免。
至于眷戀故國、悼念為國犧牲的志士,揭露清軍隊在南方的屠戮給人民造成的災難的作品更多。如《初至揚州客有談南京事者感賦》《廣化寺謁忠烈祠步吳梅村韻》等。
孫詩中最感人的還是描寫個人遭遇以抒發(fā)不平之鳴和抑郁之情的作品。如《李屺瞻遠至寓我溉堂悲喜有述》《客句容五歌》等。《秋懷詩十一首次韓韻》寫晚年游幕武昌的凄涼情景:“蹤跡苦飄零,志意空靡曼。依劉如仲宣,適楚豈亞飯。”“鄉(xiāng)園不得往,有身如癡蠅。偶入少年隊,衰丑群所憎。”“秋雨一何久,我饑亦非暫。望救如危舟,誰系風中纜。”這些讀之令人心酸。其《歉歲久不食餅月下聞童孫戲語漫成一絕》:“月出饑人尚未眠,早吹燈滅坐階前。童孫戲語真凄絕,將餅何人送上天。”孫詩學陶,五古質(zhì)樸老健,平易暢達而令讀者感到蘊蓄無窮。如王澤弘所言“其喜怒哀樂之跡不見于語言而使人會心于意言筆墨之外”(《序》)。其近體則較為一般,有些平直太過、短于詩味。如“早起村翁去賣牛”(《冬日蚤行經(jīng)過田家述所見》)之類。
孫集基本為編年體,分前集、續(xù)集、后集之分。前集九卷,基本是分體編年,起于壬午(1642),終于乙巳(1665)。續(xù)集六卷,起于丙午(1666),終于戊午(1678)。此二集為孫氏就試京師時趙玉峰出資所刊。作者放歸之后至逝世,又寫詩兩千余首,經(jīng)自己刪削只存十分之三,編為六卷,逝世后由其子孫匡于辛丑(1709)所刊。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初刊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吳騷合編》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溪詩話》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