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雖頌皆刺
古代詩學概念。意謂詩歌中的頌詩,不止于歌頌,還可以含有譏刺之義,即通過贊美古代的盛世來譏諷當時社會之不足。語出明陳子龍《詩論》。自《詩大序》提出美刺之說,歷來論詩者均無異辭。陳子龍作《詩論》專辯此說,認為美刺之說古人行之易,今人行之難。因為古代“國有賢士大夫,其民未嘗不歌詠,雖其同列相與稱道,不為比周;至于幽、厲之世,監謗拒言,可謂亂極矣,而刺譏之文,多于曩時,亦未聞以此見法。”而后世則不然,由于世衰道微,不恰當地“稱引盛德”,即是諂媚;而若慷慨陳詞,譏切當世,則又“朝脫于口,暮嬰其戮”。于是他就注意到美刺的另一種形式:“我觀于詩,雖頌皆刺也。時衰而思古之盛王,《嵩高》美申,《生民》譽甫,皆宣王之衰也。”《嵩高》、《生民》,皆見于《詩經·大雅》。陳氏指出在亂世美無可美,刺則有所不能,直接地表達詩人的美刺是不行了,但還有另一種曲折的表達方法,即通過贊美古代的盛世來譏諷當今社會的不足。由于這一類作品的“刺”表現得比較含蓄,“后之儒者”遂把它解釋為美、為頌。陳子龍不同意這樣簡單的看法,提出要挖掘作品的深一層的含義,“我觀于詩,雖頌皆刺也。”歷來談《詩》的譏刺多局限于變風、變雅,認為“《詩》三百篇,惟《頌》為宗廟樂章,故有美而無刺”(劉基《王原章詩集序》)。陳子龍卻能獨具只眼,看出“雖頌皆刺”,這顯然與明末艱難的時局以及與陳子龍個人的身世有關。他生活于明末大動蕩的年代,目蒿時艱,直接參與了明末的抗清活動,并為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因此,他論詩雖也談才情,談格調,卻更強調“詩之本不在是,蓋憂時托志者之所作也”(《幾社六子詩序》),這正是“雖頌皆刺”說的實質,體現了以詩歌批判黑暗現實的強烈斗爭精神。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莆風清籟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袁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