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宋初詩歌革新運動
北宋初年反對以西崑體為代表的浮靡詩風的詩歌革新運動。其先驅者有王禹偁等人,重要骨干是蘇舜卿、梅堯臣,領袖人物為歐陽修。宋王朝確立后,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安定繁榮的景象,許多貴族官僚征歌逐舞,吟風弄月,唐末、五代以來的浮靡詩風得到發展,遂導致西崑體的出現。而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宋立國不久便滋生出各種弊病,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內憂外患越益嚴重,部分富有憂患意識的士大夫于進行政治改革的同時,提倡詩歌創作反映現實生活,崇尚清新樸素的詩風,詩歌革新運動即在此背景下展開。率先舉起詩歌革新大旗者,為稍早于西崑派的王禹偁,他抨擊宋初的綺靡詩風,慨嘆“可憐詩道日已替,風騷委地無人收”(《還揚州許書記家集》),標舉學習杜甫、白居易之詩,自稱“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子美是前身”(《自賀》),所作詩歌較富現實內容,風格平易自然。西崑體出現后,石介等人竭力反對雕琢浮華之風,猛烈攻擊西崑派代表人物楊億的“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怪說》中)。然王雖頗有成就,卻影響不大,石則重道輕文,無甚創作業績,均未有效地遏制頹靡詩風。及至與石介同時或稍后的蘇舜卿、梅堯臣、歐陽修登上詩壇,詩歌革新遂進入新的階段。他們明確地反對浮靡詩風,蘇舜卿不滿以藻麗為勝(《上孫沖諫議書》),梅堯臣批評“爾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煙云寫形象,葩卉詠青紅。人事極諛諂,引古稱辯雄。經營惟切偶,榮利因被蒙”的不良習氣(《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歐陽修抨擊西崑詩風,指出自“楊、劉唱和,《西崑集》行,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西崑體。由是唐賢諸詩集幾廢而不行”(《六一詩話》)。他們推崇李白、杜甫、韓愈等人詩作,提倡繼承風雅傳統,觸及現實,有感而發,梅強調“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謂國風。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同上),歐主張“詩之作也,觸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惡者刺之”(《詩本義·本末論》),提出“詩窮而后工”(《梅圣俞詩集序》)。追求平淡自然的審美風尚,講究詩歌的生動含蓄,意新語工,梅一再講“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依韻和晏相公》),“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蘇提出“雄豪尚馀柔,淡泊忽忘言”(《懷月來求聽琴詩因作六韻》),歐稱贊李白的“天才自放”(《筆說·李白杜甫詩優劣說》),認為蘇舜卿的“以超邁橫絕為奇”和梅堯臣的“以深遠閑淡為意”是“各極其長”,并大力肯定梅的如下說法:“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也。”(《六一詩話》)他們所作詩具有較強的現實內容,蘇的《慶州敗》,梅的《田家語》、《汝墳貧女》、《陶者》,歐的《食糟民》、《邊戶》等均是其代表作,亦有不少詩善于抒寫個人感受,蘇的《淮中晚泊犢頭》,梅的《聞歐陽永叔謫夷陵》,歐的《戲答元珍》、《黃溪夜泊》等皆是,詩風清新自然,樸素流暢,且具議論化、散文化傾向,初步體現出宋詩的特色。歐陽修等人詩歌主張明確,創作成就卓異,歐又是北宋文壇領袖,影響深廣,遂使西崑詩風衰歇,詩歌革新取得成功,為以后宋詩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清宋犖認為蘇舜卿“挽揚、劉之頹波,導歐、蘇之前驅”(《蘇子美文集序》)。南宋劉克莊稱梅堯臣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后村詩話》)。清葉燮指出:“開宋詩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堯臣、蘇舜卿二人。”(《原詩》外篇下)明張綖曰:“楊、劉諸公倡和《西崑集》,蓋學義山而過者。六一翁恐其流靡不返,故以優游坦夷之辭矯而變之,其功不可少。”(《刊西崑詩集序》)劉克莊云:“楊、劉又專為崑體,故優人有挦扯義山之誚。蘇、梅二子稍變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為大家數,學者宗焉。”(《江西詩派序》)皆對其在詩歌革新中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妙悟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宋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