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形而上繪畫
1910到1920年代,正當意大利未來主義運動如火如荼展開時,出現了一群反對未來主義把形象解體和追求動感表現,提倡繪畫必須回到明確的形象中來,以表現靜寂意境的畫家,這就是以德·契里柯和卡臘為首所推行的“形而上繪畫”。契里柯生于希臘,父母都是意大利人。契里柯在慕尼黑接觸了19世紀末德國一瑞士浪漫主義者包克林和克林格爾的藝術,雖然契里柯很快超過了包克林,但在整個“形而上”時期的繪畫中,他都保留了包克林繪畫中的某些形象,最突出的就是奧德修斯的黑影形象。由于受象征性繪畫的巨大影響以及沉迷于尼采的幻想之中,至使契里柯對當時最為盛行的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毫無興趣,而注重于文藝復興的透視空間。他的透視空間具有15世紀意大利藝術的建筑的明晰性,并且也是創造寂寞幻想世界的一個基礎,他拋去了過去透視的描繪方法而作為一個表現手段,來表達神秘、孤獨甚至恐懼的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意大利菲拉拉陸軍醫院服役的契里柯,與在此養傷的卡臘相識,其后與契里柯弟弟薩維尼諾等人一起,推動此種繪畫,并且命名為“形而上繪畫”,契里柯和卡臘等認為: 形而上畫派的實質,是給現代藝術所處的進退兩難的窘境尋找答案,這就是對文藝復興的視覺真實、主要是對直線透視的造型改造。“形而上繪畫”力主回到文藝復興寫實的形象、透視法空間、熟悉的環境描寫,以及很有雕刻感的人物和物體表現上去。然而這種司空見慣的物體,若打破平常的論理性關系,把不能放在一起的物體,在畫面內硬并置在一起時,很平凡的物體,不可思議的也會令人產生一種奇異、夢幻、甚至恐怖的意境。很顯然,就“形而上繪畫”在藝術中的新內容來說,當開拓了另一條新途徑,對日后的“超現實主義”樹立了很好的榜樣。1918年,卡臘發表了 《形而上繪畫》一書,表明了他的哲學觀,在書中卡臘完全陳述自己的思想,對于受契里柯的影響只字未提,契里柯感到自己沒有得到充分的信任,因此便結束了他們的友誼,至此,作為一個正式的形而上畫派就此告終。契里柯在1920年以后逐漸改變他的畫風,遠離了“形而上繪畫”的意境。只有1918年才加入這一團體的莫蘭迪,一直在創造很有形而上味道的靜物畫。與此派有聯系的畫家還有皮西斯和西羅尼。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馬蒂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蒙德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