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布魯克
英國導演。青少年時代即開始其導演生涯,早期的導演實踐引起很大爭議,毀譽不一。1962年應邀擔任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導演,進行了大量的不同方法的導演實踐。1968年布魯克在巴黎建立“國際戲劇研究中心”,力圖進行更大規模的戲劇實驗。布魯克導演過大量的劇作,主要包括:莎士比亞的 《約翰王》(1945)、《愛的徒勞》 (1946)、《羅密歐與朱麗葉》(1947)、《一報還一報》(1950)、《冬天的故事》(1951)、《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955)、《哈姆雷特》(1955)、《暴風雨》(1957)、《李爾王》 (1962)、《仲夏夜之夢》(1970)、《雅典的泰門》(1974);薩特的《恭順的妓女》(1947);冉奈的《陽臺》(1960); 魏斯的《瑪哈特/薩德》; 塞內伽的《俄底浦斯》(1968);等等。著有理論著作《空的空間(1968)。
布魯克的導演創作深受阿爾托的“殘酷戲劇”理論、格洛托夫斯基的“貧困戲劇”理論、荒誕派戲劇理論以及東方藝術的影響。他的導演創作基本上是反傳統、反戲劇、反藝術和反文學的; 他認為當今的戲劇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戲劇藝術,而應該在實驗中不斷發現新的表現形式,對戲劇不斷作出新的解釋; 他按照貝克特的 《最后一局》和冉奈的《女仆》對《李爾王》的解釋和處理就是突出的一例。在《仲夏夜之夢》(此劇被認為是布魯克最好的導演作品)中,劇中人物都穿中國雜技演員的服裝,奧布朗和迫克被吊在架子上,莎劇中的精靈也被魔術戲法所代替。塞內伽的悲劇《俄底浦斯》經過布魯克的處理變為一出充滿恐怖事件的殘酷戲劇。
上一篇:西方文學·懷爾德
下一篇:西方文學·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