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古典文學
馬來古典文學主要是在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產生于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馬來民族聚居的地區,現在兩國都把它看作是本國文學的組成部分。14世紀至17世紀,在蘇門答臘的巴賽王朝,南馬來半島的馬六甲王朝和蘇門答臘北端的亞齊王朝先后成為馬來古典文學發展的中心。最初的文學創作多出于宮廷,以寫帝王傳記和王朝歷史為主,但多屬杜撰,目的在為帝王歌功頌德。最早的作品是《巴賽列王傳》,據估計寫于15世紀中葉。以王朝歷史為題材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馬來由史話》,寫于17世紀初,被譽為馬來古典文學的典范。宮廷文學在17世紀的亞齊王朝最盛。宮廷作家模仿波斯的某些作品撰寫有關宗教哲理、君臣之道等倫理道德方面的諷喻詩,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布哈里寫的《眾王冠》和努魯丁寫的《御苑》。另外,再早的著名詩人哈姆扎·凡蘇里也寫了不少宗教哲理詩,但由于他宣揚伊斯蘭蘇菲派神秘主義的主張而遭到宮廷正統派的排斥,大部分作品被銷毀,傳世的不多。在伊斯蘭文學的影響下,一種叫 “希卡雅特”的傳奇小說和叫“沙依爾”的長篇敘事詩成了馬來古典文學的主要形式。傳奇小說的流行與伊斯蘭先知故事的傳入有關。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穆罕默德傳》、《阿米爾·哈姆扎傳》、《伊斯坎達·朱卡那因傳》等這類伊斯蘭先知和英雄的傳奇故事開始流傳。后來阿拉伯、波斯的其他神話傳奇故事也深受歡迎。以印度史詩故事為題材的《寶利·羅摩傳》、《偉大的般度族傳》等是從爪哇傳入的,也作為傳奇小說而流行。受這些外來傳奇故事的影響,馬來本民族的傳奇故事開始興盛,其中最膾炙人口和最有馬來民族特色的是《杭·杜亞傳》。“沙依爾”長篇敘事詩的題材也多取自神話傳說、宮廷故事、民間傳奇等,以表現善惡報應、歌頌愛情等為主題,著名的作品有《庚·丹普罕》、《貝達沙麗》、《貓頭鷹之歌》等。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后所發生的一系列殖民戰爭和重大歷史事件有的也成了長敘事詩主要描述的內容,如《望加錫之戰》著重描述荷蘭殖民主義者為征服望加錫而發動的殖民戰爭。《希莫布》則對歷史上有名的“紅溪事件”作了頗為詳盡的描述。此外,在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還流行一種說唱文學,以排憂解愁娛樂聽眾為目的。通過說唱文學也傳下了不少民間故事和傳奇小說,如《馬林·德曼傳》、《歐姆特的故事》等。由于西方殖民勢力的不斷擴張,馬來古典文學的發展大受影響,幾世紀以來,形式和內容、體裁和題材幾乎一成不變。直至19世紀上半葉阿卜杜拉·賓·阿卜杜卡迪·門希的《阿卜杜拉傳》問世,才打破那種陳陳相因的狀況。阿卜杜拉是第一個接觸西方文化的馬來作家。他兼受馬來舊文化傳統和西方新文化的影響,第一個打破脫離現實的傳奇小說的俗套,用寫實的手法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不時可以看到他對英國殖民統治者的褒揚和對本族封建貴族的貶責,反映從封建社會轉為殖民地社會的變化過程。為此有人把他稱作馬來新文學的先驅。其實真正的馬來新文學是在他逝世后半個多世紀才誕生,他只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過渡性作家。
上一篇:頌歌
下一篇:高蹈派·帕爾納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