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八十年代以來臺灣的唐詩研究
在唐詩研究領域,臺灣除出版了一批唐詩選注本之外,八十年代以來還出版了《杜甫詩傳》(李森南著,洪氏出版社1980年版)、《唐韓文公年譜》(馬起華撰,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論韓愈》(羅克典撰,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版)、《孟郊研究》(尤信雄著,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李賀詩研究》(楊文雄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杜甫夔州詩析論》(方瑜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版)、《元稹及其樂府詩研究》(范淑芬著,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白居易研究》(楊宗瑩著,文津出版社1985年版)、《陳子昂及其感遇詩》(劉遠智著,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唐詩淺探》(朱文長著,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顏崑陽著,學生書局1990年版)、《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侯迺慧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版)等一批較有學術價值的著作,開拓了唐詩的研究領域,并將唐詩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一些論文也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觀點,如莫忠慎《王梵志的評價》(《東方雜志》第16卷第6期)一文在全面評述了各家對王詩的評價之后認為,王梵志的白話詩俚俗質樸,在中國詩史自成一格,可以說是初唐綺靡風氣的反動,在當時的風氣下這種清新自然的作品是極其可貴的。但就詩論詩,大多數說理詩則沒什么價值可言,坊間所見文學史專書中,以劉大杰對王梵志詩的評價最為公允。褚問鵑《李白身世的研究》(《藝文志》第196期)對李白的籍貫和身世問題提出了一些頗為新穎的見解,以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李石《杜詩與日常生活》(《中外文學》第9卷第7期)分析了杜甫詩歌在描寫日常生活詩歌傳統中的地位。認為,大至朝廷中的大事,小至個人瑣事與細節都能在杜詩里得到體貼入微的反映,并能從日常人事里體會人生問題,把日常生活的詩提高到第一流文學的地位。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從學術史的角度,縱論歷代評注李商隱詩的種種方法及其利弊得失,還特別詳細闡述了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種箋釋方法的功能與局限、詩與譜循環論證的邏輯困境、比興托意應該有怎樣的判斷依據等三個問題,對歷代李商隱詩歌的注解與評析從理論上作了初步的總結。歐陽炯《從美感經驗看義山詩》(《大陸雜志》第66卷第2期)運用近代西方的美感經驗說,探討了李商隱詩的藝術美。認為,美感經驗可謂為“形相之直覺”,通觀李氏《落花》等詩,情景交會,物我同一,本為憐花,不覺自憐。蓋詩人一生沉淪下僚,漂泊四方,故對落花而神傷,直覺與形相相因為用,遂成此詩。其他如心理距離說、移情說都可在李商隱詩中找到例證。溫莉芳《月亮神話在李商隱詩中的回響》(《臺灣教育》第385期)、簡翠貞《李義山詩之聲律賞析》(新竹師專學報1983年3月第9期)等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對李商隱的詩歌進行了探討。在1990年11月中國唐代文學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臺灣學者汪中(東海大學)提交的《杜詩制題》論及了一個較少為人注意的問題,考察了杜詩題目與詩歌的關系。羅宗濤(逢甲大學)《唐人題壁詩初探》,將題壁作為詩歌的一種傳播方式加以研究。這些論文也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全唐詩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公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