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學軍
長篇小說。作者李國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分上下兩冊。小說以某大型軍工動力廠黨委書記兼廠長于而龍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游擊根據地查找暗殺自己妻子蘆花的兇手為線索,通過對他回故鄉三天之間的經歷、見聞、聯想、回憶等的敘述,概括了近四十年間的生活內容。著重描寫的是1937至1947年游擊隊生活時期和從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時期的斗爭情景。1936年冬,為了給王家二少爺王緯宇捉訂親用的紅荷包鯉魚,于而龍喝了加有砒霜的酒鉆進冰湖。結果魚抓到了,哥哥大龍被抓走,收養的妹妹蘆花被逼投湖。紅軍老戰士趙亮救助蘆花,并組織領導了石湖游擊隊,使他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兩年后,王緯宇因被逼婚放火燒了家,投奔游擊隊,后任副隊長。不久,在石湖支隊處境艱難的情況下,王緯宇明里將王經宇派來勸降的人送交隊長于而龍處理,暗中卻把地下縣委開會的消息報告給其兄王經宇,同時又煽動戰士離隊,使革命隊伍受到很大損失。當于而龍找王緯宇質問時,卻見他正在扒自己的祖墳,并遞上了血寫的入黨申請書,從而蒙騙了組織。在于而龍與王經宇決戰時,王緯宇又從中破壞,使于而龍身負重傷。年三十晚上,游擊隊指導員于而龍的妻子蘆花進城弄藥,截獲了王緯宇的叛變信,處死了王經宇。在她返回駐地過河時被王緯宇暗害。解放后,于而龍轉業到地方搞工業建設,在荒蕪的泥灘上建起了軍工廠。60年代初,因作風不正而無法立足的某省文教廳廳長王緯宇來找于而龍,作了副廠長。“文革”開始后,王緯宇從中施展陰謀,搞倒了于而龍,并取而代之,當上了廠革命委員會主任。然后,王緯宇回到石湖,利用他與“四姐”所生的女兒姍姍的無知,誣陷蘆花為叛徒,并平了她的墳。于而龍幾經起伏,直到粉碎“四人幫”,才又重新上任。于而龍幾經周折找到了當年為蘆花擺渡的老晚,但老晚卻在客人到來之前死去。最后于而龍找到了王緯宇昔日的情婦四姐,才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作品沒有直接寫斗爭的勝利,而著力渲染于而龍作為一個“兵”的英雄本色和為勝利而戰的豪情。李國文說他的這部小說是“唱給我深深眷戀著的人們去聽的”一首“像圣火般熊熊燃燒的情歌”(《我的歌》見《文藝報》1982年第1期)。作品正是以滿腔的激情,充分展開了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繪,即使寫人物的動作、情節的變化,也常常揉和著人物心理的變化。這就使讀者隨著人物情感的起伏而沉浸在強烈的情感世界里。小說用油畫式的結構方式,萬象紛呈而又主線分明。用倒敘的手法,解決了時間跨度大、情節線索多的矛盾,把歷史和現實融匯起來,在現實廣闊的背景上去探索歷史的淵源。時序變更、空間疊映、跌宕起伏,而這一切又都統攝于于而龍的心理。駁雜紛呈的事物都反映到于而龍的心理上,然后再通過于而龍的心鏡反射出去。作者借用了西方意識流的表現手法,視覺形象和心理形象并重。但自由聯想并沒有過多的隨意性,而是緊緊地和情節的發展相結合。小說采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如電影的蒙太奇、戲劇的暗轉、詩的抒情等,和諧地、有節奏地交替使用,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巨幅畫卷,揭示了冬天孕育著春天的生機,只要和人民在一起,就會有春天的溫暖的主題。小說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堅定勇敢、清醒多思的于而龍,警覺機智的蘆花,普通群眾老林嫂,陰險狡詐的王緯宇等,都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小說于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上一篇:郎偉《冬天和夏天的區別》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馮至詩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