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皎然
字清晝。一說名晝,字皎然,后以字行,俗姓謝,為謝靈運十世孫。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雜學儒、墨,頗恃才自負,應舉不第,遂漫游江湖荊湘,或曾至長安,亦嘗干謁侯門。安史亂前,皈依佛氏。肅宗至德(756—758)至代宗寶應(762—763)間,居湖州。代宗廣德元年(763)避袁晁亂于湖州東北之毗山,又遷毗陵,次年亂平后,西上至揚、楚一帶。永泰元年(765)秋,由秣陵(今江蘇南京)返湖州。大歷二、三年(767、768)間,受戒于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守真法師。大歷三年夏,返湖州,于苕溪營建草堂。大歷四年,堂成,乃禪隱于是。其間時游揚、楚,與皇甫冉、顧況、陸羽、張志和等過從甚密。大歷八年,顏真卿為湖州刺史,集三十馀文士編《韻海鏡源》,皎然參預其事。是年秋,與顏真卿等會于州西南杼山妙喜寺,頗多佳什,結集為《吳興集》十卷。大歷十三年,嘗南游桐廬、剡溪。德宗建中三年(782)秋,曾與秦系同游江西吉州。興元元年(784),在湖州識靈澈。時李端為杭州司馬,以門人從皎然問法。貞元(785—805)初,居湖州東溪草堂,著手撰《詩式》。貞元四年至九年后,楊頊刺湖州、韋應物刺蘇州,皎然均與之過往,有詩交。貞元八年,德宗令集賢院征其文集藏于秘閣,得詩五百四十六首,分為十卷,于頔為之編,并序。約卒于貞元十二年后數年間。皎然詩名著于當世,劉禹錫少時曾從其學詩,嘗言:“世之言詩僧多出江左……獨吳興晝公能備眾體。”(《澈上人文集紀》)于頔評其“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詞多芳澤;師古典制,故律尚清壯。其或發明玄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吳興晝上人文集序》)。所撰《詩式》論述詩歌法式,闡說意境,提示技巧,兼評歷代詩作,統說禪理詩道,對司空圖、嚴羽之論詩有一定影響。除《詩式》外,尚撰有《詩議》(《詩評》)。又撰有《儒釋交游錄》、《內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茶訣》一篇,今已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皎然詩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三卷。今存《皎然集》(一作《杼山集》)十卷。《全唐詩》編其詩為七卷,《全唐詩補逸》補聯句一首,《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全唐文》編其文為二卷。事見唐釋福琳《皎然傳》、《宋高僧傳》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唐詩紀事》卷七三、《唐才子傳校箋》卷四。另有名皎然者,為五代時閩僧。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白石道人詩說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