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的主要內容,《武編》導讀
《武編》是我國古代一部軍事論集。明唐順之輯著。全稱《唐荊川先生纂輯武編》。《明史·藝文志》有著錄。成書于嘉靖三十八年 (1559)。現存萬歷四十六年(1618)徐象檀曼山館刻本,清刻本,還有明清抄本及活字本,并收入于 《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
唐順之 (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明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嘉靖時曾中會試第一,官編修。后任兵部郎中,視師浙江,親率舟師,破倭寇于海上。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淮揚。史稱其貫通群籍,于學無所不窺,學識甚博,通曉天文、數學、歷法、地理、兵法、樂律。工古文,為明中葉一大家。晚年講學,著述頗豐,學者稱荊川先生,著有 《荊川先生文集》等。
《武編》各種版本卷數不一 ,多為12卷,亦有11卷或10卷。全書計約29萬字,分前、后二集。前集主要論述將、士、制、練、營、陣、兵器、火器、軍需及各種用兵破敵之術,共54門;后集引征古代帶兵、用兵的戰例,故事,論述料敵、撫士、使間、堅壁、摧標等法,共97門; 由于版本不同,各書所列門類數目不等。其 “體例略如 《武經總要》。”
該書特點是廣征博引,上采孫子、吳子、司馬穰苴等先秦兵家之言,下摘李筌、許洞等唐宋論兵之作,并搜集歷代名臣奏議、經籍文獻中有關軍事之論述,堪稱“貫穿 《七書》,包絡 《通典》。”(姚文蔚序)其中也間有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精辟見解,旨在“極古今之陣勢、殫水陸之精形,盡背合之巧態,窮起伏之變法”,從而達到 “證之古,酌之今,準之成,究之敗” (郭一鄂序)的目的。書中對軍隊建設,軍事謀略及戰爭指導等諸多方面有詳細的論述。
關于軍隊建設,該書十分強調將帥在軍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指出優秀的指揮員必須以指導戰爭勝利為要務,而不應輕易地犧牲在前線。明代,“將帥所以動輒敗衄者,皆專學戰而未得夫不戰之妙也。學戰易,學不戰難。”這里“戰”指具體的作戰技藝,“不戰”則指將略。將帥真正掌握了指導戰爭的謀略、規律,即使不親臨沙場,也照樣能指揮部隊克敵制勝。對士卒的訓練、軍令的貫徹,該書也均加以細致地闡述。關于軍事謀略與戰爭指導,《武編》側重實用性,分別論述了如何設疑兵,行詭道,攻守的具體戰法,軍隊的行進與宿營,設營與警戒,勘探地形,舟師水戰,各種冷兵器及火器的制造與使用。還專立兩卷對古代陣法詳加考辨。其中,在引用前人對古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別收集了對八陣等古陣重新認識的十幾篇論文,并附有多幅陣圖。其后,又講述諸種破陣之法,還將倭寇的一些戰法原文引入,以較敵我之短長,討論破敵之良策。這些都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武編》中雖然含有一些牽強附會之說,但作者匯輯古代兵法、陣法及其他軍事論述,有些具體的制度、方略近乎實錄,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其中更有作者于戰陣行伍之間的經驗之談。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是編雖紙上之談,亦多由閱歷而得,固未可概以書生之見目之矣。”
上一篇:《武經總要》的主要內容,《武經總要》導讀
下一篇:《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主要內容,《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