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藝概》新詩鑒賞
六卷,清劉熙載撰。熙載(1813~1881)字融齋,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至國子司業,廣東提學使。晚年講學于上海龍門書院。
此書分《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等六部分,各一卷。其中第二、四卷與詩歌有關。
書名取義為:“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
書中引《詩緯·含神霧》“詩者,天地之心”,《文中子》“詩者,民之性情也”,然后指出:“詩為天人之合。”這個“天人之合”,實際上即是人與自然的結合,感情和物象的統一。也包含了詩人能代天道立言之意。
在《詞曲概》中強調詞的音樂性質,“樂歌,古以詩,近代以詞。如《關雎》《鹿鳴》皆聲出于言也;詞則言出于聲矣。故詞,聲學也”。詞的特點,作者認為應是“言有盡而音意無窮”。
劉氏重視詩詞的思想內容,強調它們的社會教育作用。他說:“《大雅》之變,具憂世之懷;《小雅》之變,多憂生之意。”《頌》亦是藉“美盛德之形容”,“以寓勸勉后人之意”。
論詞則推崇蘇、辛之作。他認為辛棄疾“風節建豎,卓絕一時。惜每有成功,輒為議者所沮”,其詞正是藉以鳴其不平的工具。因此,他強調詩品與人品的統一,認為詩詞是詩人、詞人品德、胸襟的自然流露,只有品德高尚,胸襟開闊的詩人才能寫出真實感人的作品。
他還指出詩人應該了解人民,做到為“匹夫匹婦”說話,“代匹夫匹婦語最難。蓋饑寒勞困之苦,雖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無間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閻閭,目擊其事,直與疾病之在身者無異”。這一點應該說是千真萬確的,但以前詩論家很少注意到。
書中論述最多的是詩、詞、曲三種文體的特質和著名的詩、詞、曲作者的藝術特征,如言:“詩質要如銅墻鐵壁,氣要如天風海濤”,“詩不可有我而無古,更不可有古而無我。典雅、精神,兼之斯善”。這些點明了詩的各種體裁特點的穩定性,以及它的承繼性和獨創性。
關于詞,作者對清初云間派、浙派詞論都有所補充和糾正:“昔人論詞要如嬌女步春。余謂更當有以益之,曰:如異軍特起,如天際真人。”“詞要清空妥溜,昔人已言之矣。惟須妥溜中有奇創,清空中有沉厚,才見本領。”“詞淡語要有味,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
他還特別強調詞的“興寄”:“詞深于興,則覺事異而情同,事淺而情深。”“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淺,寄厚于輕,寄勁于婉,寄直于曲,寄實于虛,寄正于余,皆是。”這些論點都有與常州詞派不謀而合的。
書中就詩詞章法結構,煉字鍛句等問題發表了一些有借鑒意義的意見。
此書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由今人王國安校點。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射鷹樓詩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小清華園詩談》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