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文人相輕
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語出三國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云:‘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認為,文學要獲得健康的發展,就必須有正確的批評與指導,進一步又要求文學理論批評家,樹立公正客觀的態度,正確地分析與評價作家作品。曹魏時期,是“文學自覺”開始萌芽的時代,“文人相輕”,一方面反映了文人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因其錯誤的批評與態度,阻礙了文學的健康發展。曹丕針對當時文壇“文人相輕”的傳統陋習,分析其產生的認識根源和歷史原因,加以嚴肅的批評:一是創作主體在認識論上的根源,“善于自見”而無視他人的成績,因而常以己之長,而輕人之短;而對于自己創作的缺陷,卻又闇于自見,諱莫如深,即使是自家的一把普通掃帚,也自以為值千金之價,文過飾非,高自標榜,故難以改正錯誤,以求更大的進步。而不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怎能迎來作家輩出、群星璀璨的自覺時代和文學創作的豐收呢? 另一方面是創作技巧和各種文體藝術特點的差異,“文非一體,鮮能備善”,讀者千千萬萬,各有自己的嗜好要求,有的喜歡詩歌,有的偏愛散文,有的熱衷辭賦,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為文人,他的藝術創作很少有可能兼擅眾體,有的作家在詩歌創作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但在散文辭賦方面則表現一般;有的作家,辭賦堪稱大家,詩歌卻平平如也。文人或批評家如果以己所長而輕人之短,以為文壇一片黑暗,到處都是缺陷,又怎能推動文學的發展和進步呢? 據此,曹丕提出克服的辦法:“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他寫《典論·論文》,基本上就持這一公正客觀的批評態度,對于建安七子文學優劣的比較研究,揚其所長,而避其所短,于是“仰齊足而并馳”,迎來了時代的文學高潮。在文學批評方面,曹丕“文人相輕”之說,頗有影響,如清尤侗《牧靡集序》:“蓋文人相輕,自古已然。文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未可執此而棄彼,舉一而廢百也。……若既有一代之人,則自有一代之文。假令班、揚、潘、陸、顏、謝、徐、庾諸子聚一堂之上,分毫比墨,有如宮商相宣,絲竹迭奏,唱予和汝,相視而笑者,雖有韓、歐在座,必不齟齬而詆譏也。”(見《西堂雜俎二集》卷三)。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敬業堂詩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文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