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中有人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清吳喬《圍爐詩話》:“詩中須有人。”意謂詩人作詩應該真實地抒發個人情思、志尚,描寫自己的生活境遇和內心感受,使作品帶有詩人個性,而不是堆砌詞藻,摹仿陳言,人云亦云。它與“言志”、“緣情”、“獨抒性靈”諸說一脈相承。“詩中有人”之說要求各類詩歌,無論描寫哪種題材,表現什么內容,都要傾注詩人的精神,透露自己真實的性靈。吳喬“詩中須有人”說具有鮮明的針對性。他批評明代前后七子詩歌“惟求好句而不求詩意之所在”,“濃紅重綠,陳言剿句,萬篇一篇,萬人一人,了不知作者為何等人”。詩中有人的提出正是對這種不良創作傾向的有力反撥。吳喬所理解的“詩中須有人”,含義還是相當寬泛的。從詩話舉例可知,凡是詩人在作品中“自托”(如黃巢《詠菊詩》),“寄慨”(如妓女詠骰子詩)、“寄規”(如杜甫許多規諫諷喻作品),即一切“有為而作”的詩歌,都包括在這一概念范疇之內。除此而外,“詩中須有人”說還對詩人品格提出很高要求。一般說來,寫詩要做到詩中有人,并不太難,因為詩人總是有感而發,所以詩人的全部詩作多少總能映現出他們的心靈和身影。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吳喬“詩中須有人”說還進一步強調詩人對高尚、博大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詩中有沒有人,其實質是詩中應該表現怎樣的人格和性靈。他認為,陶潛、杜甫詩歌“涵冶性情”,“憂君愛國”,境界寬厚博大,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典范,而“嘆老嗟卑”、“留連聲色”,僅表現個人的喜怒哀樂,這樣的作品并不值得多少仰羨,更不要說傳遞“攀緣貴要”、趨炎附勢心理的卑劣之作,自當將其排斥在外。總之,吳喬要求詩中有人。不僅是指詩人要真實地抒情言志,更在于要求詩人培養美好、高尚、寬博的襟抱志趣,以便提高詩歌抒情述志的質量和境界。剔去這些要求中包含的封建倫理落后內容,“詩中有人”說對詩歌創作的詩人襟懷的合理期望,有利于促進詩歌的積極發展。近代黃遵憲也提倡“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不名一格,不專一體,要不失乎為我之詩”(《人境廬詩草自序》)。由此可見吳喬“詩中有人”說的影響。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解縉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序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