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唐才子傳校箋
詩人傳記校箋本。今人傅璇琮主編。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元辛文房所撰《唐才子傳》版本流傳情況復雜。清光緒間楊守敬出使日本所得流傳十卷元刊本,后經黎庶昌以珂羅版據以影印,此乃最佳版本。本書即以黎氏珂羅版影印本為底本,以元刊十卷足本之日本“五山版”本、“正保”本與清人校輯之《四庫》本、“三間”本、《指海》本、《佚存叢書》本,相互參校,擇善而從。辛氏于其引論中稱其撰傳時“游目簡編,宅心史集”。證諸書中傳記,大抵可信。所采材料甚豐,有些屬佚失已久之珍貴材料,可惜辛氏未提供任何線索,且其于材料之搜羅排比中隨意性頗大,書中疏誤俯拾即是。本書箋證者廣搜博求,探賾索隱,基本考明原傳材料之淵源。如《王泠然傳》云“泠然,山東人”。兩《唐書》均未為王立傳。《經籍志》、《藝文志》亦未著錄。箋證者則檢諸《唐摭言》,有王泠然《與御史高昌宇書》,中有“山東布衣,不識忌諱,泠然頓首”語,遂明辛氏所本。復自羅振玉《墓志征存目錄》所載墓志《唐故右威衛兵曹參軍王府君墓志銘序》中檢得“公諱泠然,字仲清,太原人也”語,適補原傳無字號之疏。箋證者不惟以材料準確為務,且于原傳多所補益。有的考證不僅對詩人研究有重大促進,且使某些久懸未決之學術問題得以解決。如《孟浩然傳》有張九齡署為從事之記載,僅此而已。箋證者則通過孟之數首詩作考知,詩人于荊州幕府曾沿江東下,直抵揚州。八月到洞庭,作《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此便使詩人兩入長安途經洞庭皆非秋季,未及見“八月湖水平”景象之疑得以解開。箋證者并非無限征引材料,而是博而有節。對原傳中之疑點、誤點,均考諸信實可靠之史料,予以辨析糾正。如《王維傳》謂王維開元十九年登第,箋證者考以王維事跡,得知“十九”乃“九”之誤。對原傳中屢載詩人軼事,箋證者亦考諸史籍,或引前人考據成果,辨別真偽。本書對原傳底本中之異體字、簡體字、俗體字均予改為通用體。本書之箋證,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征引專著、刊物材料達四百六十種之多,可謂唐詩史料學研究成果之集大成。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唐寅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