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野
與詩學有關的美學概念。語見《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意謂質樸多于文采,就未免失之粗野。“野”,本作“壄”,指郊原、田野。上古時部落聚居,貴者居“國”中,庶人住郊野,庶人身份低微,鄙略質樸,故以“野”稱之。《論語》之“野”略有貶義。但“野人”住郊原,少受禮法約束,因此又引申為任性閑散、不受拘束之義。如《宋書·王僧達傳》:“闇疾寡任,野心素積。”把“野”正式用之于文藝批評,最早約在六朝齊梁時代。鐘嶸《詩品》稱左思之詩,“其源出于公幹。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雖野于陸機,而深于潘岳。”在這時,“野”視為典質古樸,雕潤不足。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也有“文典則累野”之說。在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發展史上,六朝是注重形式之美,追求感官效果的時代,同八音諧暢、五色相宣相比,質樸真率,不加雕飾,即謂之“野”。在六朝人的心目中,其審美價值不高而含有譏貶之意。但在唐宋以后,美學思潮變化,當時人審美意識的主流開始轉向自然本真和意象、境界,于是人們對“野”的美學義蘊有了新發現,它便一變而為樸素之美的表現形態,成為藝術家追求的高層境界了。在詩歌美學史上,唐司空圖《詩品·疏野》中對“野”的運用和生動描繪,便是理論轉變的一個關鍵。此后,宋陳知柔《休齋詩話》云:“人為詩,要有野意。……風人以來得野意者,惟淵明耳。……予嘗欲作‘野意亭’以居。”清劉熙載《藝概·詩概》則直言:“野者,詩之美也。故表圣《詩品》中有‘疏野’一品。若鐘仲偉謂左太沖‘野于陸機’,‘野’乃不美之辭。”司空圖把“疏”與“野”并列構成了新的詩歌美學概念,說明唐宋以后“野”的美學義蘊又有新發展。參見“疏野”。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金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