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明人詩鈔》新詩鑒賞
明詩選本,正集十四卷,續集十四卷,清朱琰編選。琰字桐川,號笠亭,海鹽(今屬浙江)人。乾隆丙戌(1766)進士。博學工詩,為嘉禾七子之一,兼善山水,精于賞鑒,曾官直隸阜平縣令,為政廉慎,捐俸建學宮,在北方推廣水稻種植,民甚便之,以勞卒于官。
此書撮錄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明詩綜》中大家、名家六十五家,抄成一編,是為《正集》。對于《正集》,朱氏編排極為審慎,他說:“余抄明人詩青田(劉基)、青丘(高啟)已列首卷,標為一代宗匠,此卷(指第三卷)分敘各方詩派,冠古田(張以寧)于子高(劉崧)、仲衍(孫蕡)之上。”劉崧、孫蕡分屬于江西派與粵派。此后連收閩派三人,林鴻、高棅、王恭。為什獨詳于閩呢?編者解釋說“其流派正也”(閩派是學盛唐的)。盡管閩派在詩歌創作成就上不如江西派的劉崧和粵派的孫蕡,但因為閩派標舉盛唐,在明代詩壇有深刻的影響,朱琰論詩傾向也近于盛唐。他在“分卷次第,或以民限,或以方域師友分別,各有其義,讀者可依次而求,可以考一時一方詩教盛衰大略,亦論世之一端也”。對各個文學集團,如“四杰”“七子”,也沒有采取一律對待的省事辦法,而是根據其成就該入《正集》者入《正集》,該入《續集》者入《續集》。《續集》共收四百三十二家,作為大家、名家的羽翼。每家各附小傳,如作者逸事可備一代典故者盡行列入。有關詩本事和詩話評騭也博采廣收,并間附編者評語。全書基本上反映明代詩歌發展和演變之概貌和各個流派的基本情況,發掘了過去一些未引起人們注意的作者,因為其集未甚流傳,以致姓名晦于當代,到了朱琰才予以重視。此書之缺點是:《正集》沒有囊括明代所有流派的代表作者,如公安派之袁宏道,竟陵派之鐘惺,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從這種編排也可見編者論詩主張是與當時的詩壇主流相接近的。秉
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樊桐山房刊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明詩百卅名家集鈔》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湘綺樓說詩》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