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神氣
古代與詩學有關的文論概念。“神氣”一詞,原指人的精神氣貌,《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魏晉時候,“神氣”用于畫論,指超越繪畫線條色彩的精神氣勢。如謝赫《古畫品錄》評晉明帝畫:“雖略于形色,頗得神氣。”詩文中的“神氣”,指的是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性,通過語言的藝術表達而流蕩在字里行間的神韻氣勢。蘇軾《東坡志林》:“陶潛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便覺一篇神氣索然也。”“望”字生硬,非悠然之態,有礙神韻的流暢,所以蘇軾評之為“神氣索然”。元楊維楨《趙氏詩錄序》說“情性”與“神氣”之關系,頗中肯綮:“情性未得,而謂得其神氣,益妄也。”他還以“神氣”作為品評詩歌的重要尺度:“評詩之品,無異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體,有情性神氣,詩之丑好高下亦然。”論述“神氣”最詳的是清代劉大櫆《論文偶記》,他把“神氣”作為行文之道的極致:“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他又將“神”“氣”分開論述:“神者,氣之主;氣者,神之用。神只是氣之精處。”文章有氣無神,“則氣無所附,蕩乎不知其所歸也”。又補充說:“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由此可見,劉大櫆的“神氣”主要指的是語言氣勢,其獨到之處在于能由表及里,由粗人精,由具體到抽象;缺點是僅就藝術上指點門徑,沒有從作者的胸襟情性方面進行強調。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神與物游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神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