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神與物游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指創作過程中作者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象的融會貫通。語出《文心雕龍·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劉勰在此生動地描述了作者創作時豐富的藝術想象活動。其文首引《莊子》“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語,來說明作者構思時可以身在此而心在彼,其藝術想象可以不受時空的局限、形骸的束縛,無遠不臻,無微不燭,自由地馳騁于廣闊的藝術天地之中。由此可見,“神與物游”與“因物興感”有別,它們同樣表述了作者主觀情思與客觀外界事物的關系,然“因物興感”所說明的乃是作者在外物感發下產生的情思,此則強調作者在表達情思時的思維活動的特征。它離不開客觀物象,但又不受具體的特定的客觀外物的束縛。因此在“神”與“物”二者的關系中,“神”顯然地居于主導地位。故接下來劉勰寫道:“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作家的主觀精神始終是創作構思時的主宰,“規矩虛位”,神游萬里,于是便可將萬千物象一一驅役于筆下。作者創作時藝術構思的特征歷來為我國文論家所重視,先是陸機《文賦》云:“其始也皆收視返聽,耽思旁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南朝畫家宗炳述作畫之要云:“閑居理氣,拂觴鳴琴,……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焉,暢神而已。”(《畫山水序》)所論皆涉及創作時作者的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象的關系,對劉勰此說當有啟發。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真我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