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正聲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荀子·樂論》:“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原指雅正醇和的音樂,與通俗新變之鄭聲相對。歷代王朝用于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的雅樂皆稱正聲。《舊唐書·竇琎傳》:“(竇琎)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受詔定正聲雅樂,琎討論故實,撰《正聲調》一卷。”后引申為泛指雅正的詩文作品。《詩經》被認為思想內容既是“無邪”、富于美刺諷諭精神,藝術風格又是微婉敦厚、優柔不迫,得中和之美,故為正聲之典范。李白《古風》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蓋謂屈原作品之哀怨,已乖于《詩經》溫柔敦厚之旨。白居易自稱其諷諭詩《秦中吟》云:“十首《秦吟》近正聲。”(《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謂其詩能繼承《詩經》美刺諷諭傳統。林紓謂韓愈《元和圣德詩》“描寫元和戰功,欲窮形盡相,遂不免近于慘酷。……火色過濃,遂微乖乎正聲”;而柳宗元《平淮夷雅》“力摹《大雅》,則于顯敘戰功處,往往為朝廷留其馀地,示不欲究武之意,得經意矣”。林紓批評韓詩立意雖正,但描寫殺戮之狀過于直露,其風格乖離了《詩經》微婉優柔的傳統。正聲也可用以指某種被認為是正統的藝術風貌。明高棅尊盛唐詩,以為詩至開元、天寶間,已臻極境,其所選《唐詩正聲》即以盛唐為主。清沈德潛《說詩晬語》稱王維、李頎、高適、岑參等盛唐詩人之作“品格既高,復饒遠韻,故為正聲”,也以盛唐之音為正。清朱克生《唐詩品匯刪》按語謂杜甫七律“正聲少而變調多”,其正聲亦指傳統的風格、寫法。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止齋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步出夏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