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感興
古代詩學概念。意謂為外物觸動所產生的強烈審美感受和創作靈感。語見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嗟乎! 詩人之興,感物而作。”西晉摯虞《文章流別論》:“興者,有感之辭也。”均以感物釋興。南宋楊萬里《答建康府大軍庫監門徐達書》:“我初無意于作是詩,而是物是事適然觸于我,我之意亦適然感乎是物是事,觸先焉,感隨焉,而是詩出焉,我何與哉? 天也,斯之謂興。”更強調了感興的偶然性和自然而然。又《文鏡秘府論·地卷·十七勢》引王昌齡語:“感興勢者,人心至感,必有應說。物色萬象,爽然有如感會。亦有其例,如常建詩云:‘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又王維《哭殷四》詩云:‘泱漭寒郊外,蕭條聞哭聲。愁云為蒼茫,飛鳥不能鳴。’”言外物若與人心相感應,與主體情感相一致,實指審美主體的情感外射現象。后來,袁守定《占畢叢談》又作了發揮,以為感興之作,“須平日餐經饋史,霍然有懷,對景感物,曠然有會,嘗有欲吐之言,難遏之意,然后拈題泚筆,忽忽相遭”,強調艱苦的藝術勞動和平時審美意象積累對觸發創作靈感的重要,對“感興”的豐富理論內容有進一步的認識。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惠士奇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成廷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