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義得言喪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繆,不容秋毫。非有的然之姿,可使戶曉;必俟知者,然后鼓行于時。”強調為詩之道,精妙而難以言傳,非人人都可把握,須知者方能發揚之。其精妙處,在于“義得而言喪”,“境生于象外”。義得言喪,即能使讀者沉潛涵泳于詩的意旨、情味之中,而似乎將其語言文辭渾然忘卻。其意與皎然所謂“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詩式》卷一“重意詩例”)相近,含有以平淡而不加雕飾的語言傳達深遠情味之意。《莊子·外物》已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之語。三國魏玄學家王弼以《莊子》此說闡釋《周易》之卦爻辭、卦象、卦意之間的關系,認為必須通過言(卦爻辭)、象方能了解卦中所孕之意。但言、象僅是“得意”之工具,“得意”才是目的,故又須“忘言”“忘象”,即不可拘執于言象,不“忘言”便不能真正“得意”。玄學對后世士人思想影響甚為深刻,其中有的概念、命題也為文學藝術理論所借用而有了美學意義。劉禹錫以義得言喪論詩,亦其一例。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丹陽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烏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