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中華風與西方詩壇
在十七和十八世紀歐洲各國,有一批詩人如德國哈爾斯德費爾(G.P.Harsdor-fer)、英國威廉·科林斯(W.Collins)、托馬斯·查特頓(T.Chatterton),受當時思潮影響,或追求異國情調,或創作東方牧歌,這種傾向經過長時間醞釀便形成了所謂的“東方風尚”(orientalism),以致后來約翰·斯科特(John Scott)如此驚呼道:“亞洲繆斯,一位美妙的外來客,/終于變成了不列顛人民的情結! /哈菲茲的短詩,薩阿迪的歌謠,/響徹了我們泰晤士河畔的平野。”(載亞瑟·克里斯蒂《昔日的景象》)而這時風靡歐洲的“中華風”,即是“東方風尚”的一種重要表現。應該說,它對歐洲詩壇有一定影響,但并不十分顯著。因為“在所有藝術中,詩歌最具主觀性,詩歌比其他任何藝術要更多展現心底的情愫”(克拉克《東方的英格蘭》)。不過,英國托馬斯·珀西、威廉·瓊斯等人與中國詩歌的結緣,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參見有關諸條目)。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東牟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中國古詩與“敕撰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