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 時尚南北雅調萬花小曲》新詩鑒賞
民歌俗曲選集,不分卷,清北京書坊永魁齋編輯和刊印。
刊者自題云:“此集小曲數種盡皆合時,出自名家規式,本坊不惜重金鐫梓,以供消閑清賞。”
全書共包括十一種小曲,散闋小曲一百零八首,套數十首。
1.《小曲》三十六首。小曲即民歌,言小曲以別于昆腔、弋陽等大曲。此組小曲以極淺顯的語言表達最深摯的戀情,是市民階層青年男女之心聲,如寫一見鐘情:“不必你老表心事,我眼里有塊試金石。一見了你就知道你是疼人的,初相交就與我舍不的。人人道你最出奇,也是我三生有幸今朝把你遇。”
2.《劈破玉》五十三首。此曲調產生于明代。《徽池雅調》《八能奏錦》就收有此曲。此五十三首中有十四首為《南北時尚絲弦小曲》所收,又有八首是《絲弦小曲》所收的《掛枝兒》。所余三十一首也多為表現男女戀情,如:“俏冤家我待你如金似玉,你待我好似土和泥,到如今只中了旁人意。癡心人是我,負心人是你。也有人說我,哥也有人來說著你。”
3.《鼓兒天》一套。此曲標明“西調”,可知是產于山西、陜西一帶的民歌。此套詠征西軍人(陜西榆林駐守的軍人多來自蘇州)對婦女和婦女對在外戍守的丈夫的想念,前面是“嘆五更”,寫五更中的相思之切,后面寫因人捎書而激起的更深的思念。全曲很長,把思婦的情懷鋪排得淋漓盡致。
4.《吳歌》與目錄所載,略有區別。包括《劈破玉》一首,《桐城歌》一首,未題調名之“明月兒當空照”一曲,《吳歌》《五更調》一套亦為寫情之作。《吳歌》流行于蘇州一帶。
5.《銀紐絲》五更十二月亦為重頭聯套,婦女自述要被丈夫遺棄時的心態。
6.《玉娥郎》二套,一為《四季》,以《玉娥郎》兩套分詠四季,《玉娥郎》又名為《大四景》,內容與題名合。另一為《十二月》,亦為重頭聯套,是寫思婦之情。
7.《金紐絲》寫春夏秋冬四大景,此曲調僅見于《萬花小曲》。今人關德棟認為此書所收《金紐絲》,實為《銀紐絲》。至于《金紐絲》體制格式,可從《聊齋志異》的《張鴻漸》篇找到。
8.《十和諧》二十首,實為兩套重頭聯套。每首皆以“十和諧”開篇,而且都粗鄙不堪,充斥著性描寫。
9.《醉太平》題為《大風流》。共收十二曲,分詠狀元(《玉堂中散仙》)、解元(《辛勤幾年》)、散仙(《小鶯花洞天》)、老兒(《倒溜油黑染鬢絲》)、醉翁(《阮步兵眷寵》)、秀才(《論文章在舞臺》)、女娘(《花衢中戰場》)、姐姐(《紙糊鍬莽拙》)、小僧(《雨云臺講經》)、道姑(《裹瑯函繡袱》)、小孩(《著青衫會耍》)、客人(《鶯花市販本》)等。
10.《黃鶯兒》亦為明代流行曲調,分四支曲,分詠風花雪月。
11.《兩頭忙》,即南曲《兩頭蠻》。此套曲以很長的篇幅和詼諧的語言描寫了少女由思嫁到出嫁的全部過程及其心理活動,反映了當時的婚俗。但曲詞只淋漓盡致地寫出女主人公眼巴巴盼出嫁的心態,似失之簡單化。
此書所收民歌除了少數產生于明末外,大多是清初作品,其產生有南(如蘇州)、有北(如北京),有西、有東,有較廣泛的代表性。
有清乾隆甲子(1744)永魁齋刊本。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定峰樂府》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唐五代遼宋金元名家詞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