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涂山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二十一卷,清方文撰。文(1612~1669)字爾止,一名一朱字明農,號涂山,桐城(今屬安徽)人。明諸生,入清棄去,以游幕坐館行醫賣卜為生,嘗漫游四方。
攄寫亡國之感和故國之思,這是明遺民詩中共同的主題,方詩中這類作品也很多。姚康序云:“予自經變以來,舉頭向天,不復知日月所在。乃讀爾止詩,老眼頓明。蓋今之爾止,昔之汨羅、杜陵也,非三君子,此三代遂成黑暗地獄也?!币簿褪钦f方詩如同屈賦杜詩一樣給讀者以希望和力量。真正的文學作品應該是人們精神上的明燈。其《暑夜行》寫詩人漫步于“川上原”,人告誡夜間有虎,“我笑謂童子,勿聽農夫言。古者修真士,巖居臥云根。日與猿鹿狎,時見虎豹奔。何曾遇侵害,翻得試心魂。我雖未聞道,骯臟立乾坤。鬼神且弗疑,鳥獸何足論。徘徊林樹間,仰首延朝暾?!憋@然這是帶有寓言性質
的作品,結尾表明了詩人對光明前途的信念。辛卯(1651)所作《初度書懷》組詩中表現了作者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精衛銜木石,將以填東海。力微愿不薄,終見桑田改。愚公徙北山,子孫期有待。山靈畏其誠,一夜移千磊。匹夫有至性,可以貫真宰。況乃忠孝人,九死猶未悔。世眼多懵懵,此理復誰解?”(其五)在他親眼目睹清統治強大民族復興希望渺荒的情況下,寫道:“山中猛虎嚙豪賢,獨漉吟成北走燕。交有良朋空嘆息,手無利劍合憂悁。因思梅里尋漁父,又想皋橋買釣船。兩地未知何處好,且歸南國看機緣?!?《七月一日出都門》他所謂的“機緣”就是能握住手中的“利劍”,投入抗清斗爭,但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只能形諸夢寐。在游魯中曾寫《夢劍行》(秋夜夢一大人遺予劍器,上有細字,不知所謂,醒而作歌):“神人寶劍光陸離,夢中錫我何所為?我本山中采樵者,乍捧此劍心先疑。一自狼星射天府,中原處處聞鼙鼓。書生有志勒燕然,大將誰能斬溫禹。”這些半是寓言、半是寫實的作品恐怕是最能撥動“舉頭望天,不復知日月所在”的遺民心弦的了??梢哉f這些作品本身就是劃破黑暗夜空的“利劍”。
方詩中更多的是描寫作者貧困生活和抒發貧困中樂觀主義精神的作品。如《窮冬六詠》寫出作者在“無酒”“無米”“無鹽”“無炭”“無柴”情況下而不改其樂觀的精神。
方氏崇敬杜甫、白居易,其詩由杜入白,如施閏章所云:“爾止為詩,雖民謠里諺,涂巷瑣事,皆可引用。興會所屬,沖口成篇,款典如話,真至渾融,自肺腑流出,絕無補綴之痕。”(見《明詩紀事》)確能揭示方詩的風格。
方集包括前集十二卷,集中收錄戊寅至丙申(1638~1656)作品;續集四卷,有《游草》(1657~1658)、《徐杭游草》(1659)、《魯游草》(1660)、《西江游草》(1661);《再續集》五卷,收錄壬寅至己酉(1662~1669)作品。方集為其婿王概所刊。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據原刊影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楚辭章句》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宋詩紀事》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