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詩式
詩論著作。唐釋皎然撰。皎然(720—800?)俗姓謝,字清晝(一作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謝靈運十世孫。天寶后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久居吳興杼山妙喜寺。誦習佛典之馀,又博涉經(jīng)史諸子。文章清麗,尤擅吟詠,時號“江東名僧”。有《杼山集》。《詩式》一書泛論詩歌法式,有一卷本和五卷本。前者為簡寫本;后者據(jù)其序言,系湖州長史李洪在吳生協(xié)助下點竄而成,亦非原貌。《文鏡秘府論》、《吟窗雜錄》等書征引、輯錄之《詩議》、《詩評》(或作《評論》)及《詩式》,均有不見于五卷本之內(nèi)容。雖題名不同,但這些內(nèi)容可能就包含于《詩式》之中。《詩式》受鐘嶸《詩品》影響頗大。就結(jié)構(gòu)而言,《詩品》序有三章,分置各卷之首,五卷本《詩式》序亦有三段,分列于卷首、卷一和卷五前,卷一之序還標有“中序”二字。《詩式》的美學理想是追求“自然”、“天真”、“性情”,故以“不用事”為第一格,此乃承《詩品》“至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之意。鐘嶸反對四聲八病之拘忌,《詩式·明四聲》亦指出:“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可見,盡管皎然對鐘嶸偶有非議,但受其影響之跡是顯而易見的。《詩式》為較有系統(tǒng)的詩論專著。卷一總述詩法及詩論,其后以漢代至中唐的“名篇麗句”按“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無事”、“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等分列五格,并以“十九字”作詩體分類,對一些詩句予以評論。其中有不少精到見解。如“取境”,強調(diào)構(gòu)思的艱苦,“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這些論述在中國古代意境理論形成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其取境理論,從創(chuàng)作上來看,顯然是以謝靈運詩為總結(jié)對象的。又如論詩味,主張“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謂“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則與六朝的“隱秀”論有淵源關(guān)系,而在表達上更為明晰全面。再如論風格,有“辨體一十九字”,其中有偏于思想品德者,如高、逸、忠、節(jié)、志、氣、德、誠、閑、達、悲、怨等,有偏于藝術(shù)表現(xiàn)者,如情、思、意、力等,有偏于詩境描摹者,如靜、遠等。此外,如“詩有二要”、“詩有二廢”、“詩有四離”、“詩有六迷”等條,亦頗具藝術(shù)辯證法。《詩式》對后世影響頗大,其寫作格式,如“詩有四不”等,奠定了晚唐五代詩格的基本模式。其理論影響如論“勢”,晚唐詩格著作所列“勢”名有直接取于此書者;論“十九體”,晚唐詩格著作亦有擬之者;而論“作用”,則至宋代形成“體用”說。就審美思想的發(fā)展而言,司空圖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含蓄》),嚴羽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滄浪詩話》),都是對皎然詩論的繼承和發(fā)展。可見此書在中國詩論史上之重要地位。此書一卷本,有《說郛》、《歷代詩話》本;五卷本有《十萬卷樓叢書》本。今人整理者,有許清云《皎然詩式輯校新編》(1984年臺灣文史哲出版社版)、李壯鷹《詩式校注》(1986年齊魯書社版)等。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學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