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總集·別集·曲· 詞林一枝》新詩鑒賞
戲曲散曲時調(diào)選集,其全稱為《青陽時調(diào)詞林一枝》,四卷,明黃文華編纂。文華生平字里不詳。可能是在書坊為老板編書的下層文人。
此書每頁分為上、中、下三層,上、下兩層所選皆為戲曲片斷,中層較狹,所選為散曲和時興小曲。每卷中又有插圖和大型繡像。這種版式為明代萬歷時期戲曲和曲藝選本極為流行的格式。是為當(dāng)時以唱曲為謀生手段的人們使用方便而設(shè)計的。
本書上層選有《獅吼記》《胭脂記》《藏珠記》等十九種劇本的片斷;下層選有《三桂記》《羅帕記》《玉簪記》等十七種劇本的片斷。每種劇所選至少是一二出,所取戲曲則多為南戲。
“青陽”地在今安徽省,“青陽時調(diào)”乃是在萬歷年間最為時興的小曲。大多戲曲史專家認(rèn)為,此調(diào)乃是弋陽腔流入青陽,與當(dāng)?shù)孛窀栊∏Y(jié)合起來形成的新腔,風(fēng)格柔和優(yōu)美,為當(dāng)時人們所喜愛。但此書所選也有少量屬于昆腔的戲文,如李開先的《斷發(fā)記》就是一例。
中層所選,卷一有“時尚楚歌”《羅江怨》三十首。卷二“時新耍曲”包括《風(fēng)情妙曲》《憶別情郎》《春景漫歌》,均為散曲,調(diào)寄《小桃紅》等。卷三為《羅江怨》二十五首。卷四為具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套曲,包括《孝悌忠信》《尼姑下山》《王祥推車》《吳王游湖》。
此編中層里最有價值的乃是卷一、卷三所收的《羅江怨》。這是一種風(fēng)行于湖南、湖北一帶的流行小曲。散曲在元代也是俗曲,但這種體裁到了元末明初就已雅化,脫離了民間。于是民間又新興起了一種文藝形式,這就是“時尚小曲”,用當(dāng)代的話說就是“流行歌曲”。當(dāng)時許多文人士大夫也爭相向民間學(xué)習(xí),出現(xiàn)了許多寫作小曲的作者。明末詞曲家卓人月甚至說:“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打棗竿》《銀絞絲》之類,為我明一絕耳。”(轉(zhuǎn)引自陳宏緒《寒夜錄》)
明代成化間(1465~1487)就有金臺魯氏所刊之《四季五更駐云飛》《太平時賽賽駐云飛》等專收俗曲之書。《詞林一枝》所收之《羅江怨》,當(dāng)是流行于嘉靖、隆慶時期的曲調(diào)。其內(nèi)容多以女子口吻寫男女離別之苦。兩湖一帶河網(wǎng)縱橫,交通發(fā)達(dá),商業(yè)繁榮,男人離開土地家園必然很多,這就為此類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礎(chǔ)。歷史上南朝期間《西洲曲》也就產(chǎn)生在這一帶,故此地也有民歌傳統(tǒng)。
此編所收民歌俗曲的女主人公多帶有娼妓的色彩,則可知民間情歌流傳既久,必為秦樓楚館之風(fēng)塵女子所效法演唱,演唱既久必然把演唱者的身分融入其中,如:“紗窗外,月兒光,奴去后花園燒夜香。輕輕便把桌兒、桌兒放,又恐墻外兒張、又恐驚了爹娘,抬頭只把嫦娥、嫦娥望。一炷香禱告穹蒼;保佑他早早還鄉(xiāng)。愿郎早共銷金帳,焚罷香,入蘭房,聽檐前鐵馬叮當(dāng),凄凄冷冷添惆、添惆悵。”像“銷金帳”之類的用詞,就不是良家女子用的。有的則更為明顯,如“香茶啞謎都是虛圈、虛圈套。用錢的是孤老,無錢的,就開交,冤家哪管你村和、村和俏。”這簡直是老鴇子的口吻了。明代俗曲中有大量的這類作品,可見有相當(dāng)多的俗曲民歌是為色情市場服務(wù)的。
此書有明萬歷元年(1573)福建葉志元刊本。常見者有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4年影印精裝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絕妙好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明詩綜》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