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圖
清·王原祁作
紙本設色
縱三五.七厘米
橫五四五.一厘米
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唐詩人、畫家王維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他曾創作《輞川圖》,通過對家鄉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恬淡閑逸的生活理想。原圖畫于清源寺壁,早無存。后人稱王維此圖為“輞川樣”,成為傳統山水題材之一。有稱“畫中有摩詰輞川圖,如書中之有右軍之蘭亭序”。嗣后有多種摹本流傳,或以此為“母題”創作文人理想的山川臥游之地,以寄托對這種理想的心靈棲息之地的向往。由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收藏(原為震澤王己遷所藏)的王原祁《輞川圖》,即是此類題材中比較突出的手卷。
此圖卷為王原祁七十歲時所作,為其晚年秋景山水中的精品之一。吳湖帆跋謂:“此卷之成在奉常(王時敏)逝世后已卅年。麓臺卅年中功力精進,惜奉常之不及見也。”湖帆曰:“若起奉常觀此卷,不知將如何驚奇,為乃孫評何辭矣。”認為“在唐而有摩詰,在摩詰而有輞川而有輞川圖,千載而下,而有麓臺筆端之意象摩詰輞川圖,是亦天地造化精英所注而出,良非偶然而也”。稱此卷氣吞云夢,波撼岳陽,洋洋灑灑,如長江黃河,一瀉千里而出,雖大堤鐵索不能稍阻。
這長達五米多的長卷,總體格局為兩頭密集,中間疏朗。起首層巒崗嶺向左橫展延續,遼闊壯麗見其連綿相屬的氣勢。其間山莊院落、長松修竹、叢林河流,移步換形。前段密集的部分,差不多占整卷一半之多。畫家精心安置各處山水景物,如圍墻穿插,不見其板,反增其趣。圖中幾處以莊院為中心的景物帶,四周有層巒突兀和平緩山景相間,樹木稠密處有房舍數組坐落其間,周圍有河道穿插圍環,景物組合,靈活多變。山體、樹木、房屋密置與河面留白形成黑白節奏關系,而每一小段自成章法節奏,頗有拆開則逐物有致,合攏則通體聯絡之感。
前大段密集的“山莊”過后,便是散居的房舍,屋中紅衣商士閑坐,經過小橋又引人步入有趣的“鹿園”,不同體態的小鹿,仰俯動靜,特感生動。過此段即為河域疏朗的景帶,給人以清曠空松的審美感受,其中寫意筆法的“網巾水”尤生動誘人,在麓臺作品中并不多見。
繼之又轉入繁密,中景密布竹林幽居,近處水面,中有舟楫輕漾,遠山花青一抹簡潔明快。最后一段滿目層巒,濃中帶逸。由小橋引伸連結左右路徑,漸入尾聲。山勢隱顯,意趣無盡,似乎可感受到畫家創作過程中的感情波段。
此卷可看出作者雖參考石刻等傳本,但還是憑藉了自己對江南現實景物的觀察和積累,感到手卷較立軸布局少程式過甚的弊病,故評者稱王原祁此圖“具大智慧力,得大澈悟心”、“經營刻意,不隨眾向”,不僅表現在筆墨造詣上,也表現在對傳統和現實的關系處理上。
輞川圖
“西泠八家”之一的黃易比王原祁晚出生一百年,曾借閱《輞川圖》逾三月,閱后贊嘆不已,認為是卷“信手點成,自然會古,老蒼精工”。此圖前面有吳湖帆“天下第一王麓臺司農輞川圖卷”題字,卷后有王原祁自題:“右丞輞川別業有五言絕句二十首,紀其勝即系其圖。六法中氣韻生動得天地真文章者,自右丞始。北宋之荊、關、董、巨、二米、李、范,元之高、趙、四家,俱祖述其意,一燈相續為正宗大家。南宋以來雖名家猬起,如簇錦攢花,然大小不同,門戶各判,學者多聞廣識皆可為腹笥之助。若以為心傳在是,恐未登古人之堂奧,徒涉古人之糟泊耳。有明三百年,董思翁一掃蠶叢,先奉常親承衣缽,余髫齔時承歡膝下,間亦竊聞一二近典。寄翁老先生論交已久,三年前擬廬鴻草堂圖即擬訂為輞川長卷,以未見粉本不敢妄擬。客秋偶見行世石刻,并取集中詩參考,以我意自成,不落畫工形似。迄今已九閱月,公事之暇,無時不加點染,墨刻中參以詩意,如見右丞陽旋陰設、移步換形之妙。即云拙劣,亦略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遺意。先生見之得無捧腹一笑乎。康熙辛卯六月十一日題。婁東王原祁。”
文中闡述了該卷創作起因、構想及成畫經過,有助賞覽。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中國古代最高的人文理想,山水畫體現出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藝術觀賞價值也正基于此。王原祁在題畫中認為:畫山水“位置出入,不在奇特,而在融洽穩當。點染筆墨,不在功力,而在超脫渾厚”,又說,“作畫意在筆先,以得勢為主,間架分寸,全在迎機;筆墨之妙,由淡入濃取氣,以求天真”。此圖似是這種畫學見解的形象體現,在布局上給人“洋洋灑灑”、“一瀉千里而出”之感。
王原祁主張布局要講“龍脈、開合、起伏”。認為“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并主張“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溷、忌明凈而膩、忌叢雜而亂”(《雨窗漫筆》),此圖當可佐證。卷中干墨積疊技巧獨到,頗見特色。清方薰謂王原祁的畫,“蒼蒼莽莽,六法無跡,長于用拙,是老人過人處”(《山靜居畫論》)。清“四王”,時敏之柔,圓照之潤,石谷之能,麓臺之拙,各有所長。麓臺之“拙”正是他藝術個性的表現,是卷在筆墨交融,“融洽分明,分明融洽”上確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是卷后有吳湖帆、吳華源、徐邦達、唐云、張大千、汪亞塵、黃君璧等跋。
上一篇:《黃山八勝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華山秋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