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甌北詩話》新詩鑒賞
詩論,十二卷,清趙翼撰。翼見《甌北集》。
趙氏著此書意在揭示唐、宋著名詩人之“真才分”“真境地”,以為作詩者參考。
作者論詩深受袁枚“性靈說”的影響,強調“獨創”與“爭新”,反對“榮古虐今”,不主張一味摹仿古人,“拾人牙后,人云亦云”。他指出“必創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傳世”。
此書前十卷,每卷集中評論一位詩人,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陸游占二卷,元高合為一卷)。
在品藻該詩人名篇佳句時著重揭示其創新之處。
如論李白時說其“詩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還表彰了他的樂府詩歌的創新成就。
又如論白居易詩特別揭舉其“務言人所共欲言”方面的獨創性。言白詩正以坦易取勝。其中的“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言其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都是“千古絕作”。
在論及蘇軾詩言“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對其他詩人的評論也是如此。這和他《論詩》中所說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一致的。
趙氏把袁枚所倡之“性靈”理解為性情。他認為“詩本性情,當以性情為主”。并強調詩人的“才分”“才力”,如果詩人缺少“才”,就不可能有所創新。
他對歷來認為杜甫“思力沉厚”是因為學力表示不同意見。“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又說:“思力所到,即其才分所到,有不如是則不快者。此非性靈中本有是分際而盡其量乎?出于性靈所固有,而謂其全以學力勝乎?”杜甫的“才分”“才力”,正是其性靈中所固有,而又得到充分發揚的結果。趙氏還認為詩要表達性情以用本色坦易之語為宜。因此,他批評韓愈故意追求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在詞句間爭難斗險,使人蕩心駭目,不敢逼視,而意味或少焉”。并說其佳處不在此,而在“文從字順中”。有此,則“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反對詩人專在“奇險”上下功夫。
書中還注重表彰詩人們的憂國憂民之作,重視富于社會意義題材的作品。
后二卷論述了一些較為次要的作品,以及詩格與詩體方面的問題和摘取警句等。
趙翼是清代著名史學家,長于考證,因此書中對詩人的生平經歷,對與詩歌相關的歷史事件作了考證。如第七卷為“陸游年譜”。對陸游生平一些重大事件,作了勾稽。
卷十二的“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條,就金人集考證,金國文人所受的影響純然是北宋元祐之學,而南宋文集基本上沒有能夠流傳到金國,所以金國文壇受南宋文人影響很小,這對研究金國文學者有所啟示。
此書還糾正了一些詩人注本的謬誤,頗有參考價值。
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由今人霍松林、胡主佑校點。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樵風樂府》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彊村語業》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