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象思維過程中,堅持以客觀世界中事物間的相似現象為依據,以上升為思維規律的相似原理為指導,通過相似研究客觀對象相關事物本質聯系認識的思維方法。是伴隨著思維科學的興起,由我國思維科學工作者提出來的。有的學者說:“人們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并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我們稱為‘相似塊’。人們在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常常要依賴它的存在。人們大腦中存貯的相似塊不是靜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能和其他‘相似塊’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就如頻譜分析儀中的相干、相關作用一樣,也會結成一個新的相干、相關的‘相似塊’來。列寧說:‘范疇是區分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見《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頁),在一定基礎和條件下得出的相似規律,與能適應一定的范疇,不能隨意推而廣之?!?(錢學森主編: 《關于思維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9頁)
使用相似思維方法的機制是:其一、要明確并掌握三種相似關系: 相似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靜態相似與動態相似的關系; 宏觀結構相似與微觀結構相似的關系。其二,要理解四條相似規律: 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似的單元,層次排列組合而來的; 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條件和環境產生相似的結果; 事物包含的相似的功能越多,其作用就越大,應用就越廣; 各種學科中,往往由一個或幾個相似功能較多的學科作為帶頭學科,而這個帶頭學科又有一條帶頭的原理,決定著它內部的相似規律和系列。其三,具體運用相似思維方法,一要按照基本的相似原理和關系,把所要研究的問題區分成一定的相似系列與類別; 二要在分類之后,進一步對事物進行詳細的解剖分析; 三要在解剖分析之后進一步進行綜合。
上一篇:直覺思維法
下一篇:破損家庭的兒童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