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鐘伯敬先生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六十五卷,詩五卷,明鐘惺撰。惺有《詩歸》已著錄。
鐘氏論詩注重表現人的真情實感,強調獨創性,但對詩情理解得過于狹隘,認為只有表現“幽情單緒”、“孤行孤詣”的作品才富于詩意。故其詩多詠物記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筆畫奇山異水、幽谷險境,以抒發作者與世寡和,孤芳自賞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現了作者不肯趨附權貴的崇高情懷。如《紅葉》《墜蟬》等,《桃花澗古藤歌》表現得最為明顯:“吾聞藤以蔓得名,身無所依不生成。看君偃臥如起立,雅負節目不自輕。昂藏詰屈自為樹,傍有長松義不附。春來影落澗水中,不與桃花同其去。”古往今來都把藤蘿看成是“托喬木以生”的,而此詩寫的卻是一個寧肯偃臥,也不肯依附的藤蔓,這種歌詠中包含著作者的向往。鐘詩中也有一些關注現實和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江行俳體》《鄴中歌》等。《邸報》一首描寫了朝內黨爭的激烈。作者立于東林、楚、宣、浙諸黨之外,旁觀者清:“三十余年中,局面往往異,山水往崔嵬,誰肯施螂臂。”“己卯閏正月,郵書前后至。數十萬余言,兩三月中事,野人得寓目,吐舌嘆且悸。耳目化齒牙,世界成罵詈。嘵嘵者嘵嘵,憒憒者憒憒。”作者不贊成一些無意義的爭論、更反對把不同意見的交鋒化為一場罵詈。《王文肅公祠》一詩揭露了官場中的“庸官”“庸吏”,他們巧于為官,只圖保官,毫無作為,以庸誤國。
鐘詩意境多取幽深孤峭,構思巧妙奇特,用語避熟就生。鐘氏開創了竟陵詩派以矯公安派末流之油滑熟爛之弊。形成“海內稱詩者靡然從之”的盛況。
鐘集在作者生前即有刻本傳世,如天啟二年《隱秀軒集》沈春澤刊本,五十一卷,鐘氏逝世后又有增輯,此集六十五卷為明崇禎間刊本。今人李先耕、崔重慶以沈春澤所刊《隱秀軒集》和明刻《鐘伯敬先生遺集》為底本,校以《翠娛閣評選鐘伯敬先生合集》,編為四十二卷,仍舊分體編排,先列原《隱秀軒集》中作品,依次為《遺集》《合集》中詩文,又從明清所編總集中輯得鐘惺逸詩文十篇,附于各體之后,并加以標點校勘,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白石詩說》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十五家詞》簡介介紹